【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肌肉流失雖與年齡增長有關,但肌少症並非只挑年長者,不當的減重、營養失衡的飲食、長期的體能活動不足,青壯年也會有「危肌」。醫師建議,應趁早儲存健康的「肌肉本」,阻擋預期的肌肉流失,並顧好肌肉質量,維持身體的靈活度和免疫功能,以增強生活和工作行動力,達成更多的自我實現。
安法診所副院長柯威旭引用「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AWGS)指出,肌少症的健康風險包括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骨折風險增加。
肌少症患者,首當其衝的有感變化,是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等生活能力的下降;其次是跌倒、骨折,使得體能活動更限縮,導致更嚴重的肌肉流失,增加感染風險,罹病率上升;再來是死亡率上升,如晚期癌症患者常伴隨體重減輕和肌少症。
柯威旭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包括使用餐具、提拿物品、打開瓶罐、行走、起身等,都會用到不同的肌群,如果肌肉質量退步,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也會跟著下降,並進而影響到精神狀態,如焦慮、睡眠障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