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你是否跟我一樣,曾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如何改變別人」的影片或文章?看完之後,是否也思考著,要如何改變自己的父母親或配偶?
我極想改變我的母親,她有一點囤積症,只要是她認為有用的東西,總是留下來不肯丟棄。我在房間堆積如山的袋子裡,看到我的小學運動服;母親還把一條發霉的浴巾拿給我,那是我出生時使用的包巾,她說要「傳承」下去。
收到這些「禮物」,我真是有些哭笑不得。於是,我試圖改變她,把她過期的藥都丟進垃圾桶,用不到的袋子也扔了,但是引起了母親的憤怒。她說:「這些東西我都還用得到,過期沒關係,放冰箱就可以。」我又傳了一些有關收納及廢物利用的影片給她,希望她能有所領悟,但是母親認為我在嫌棄她,防禦心變得更重了。
隨著年紀漸長,中年之後,我的想法已和年輕時不太一樣。母親的生長背景,是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哪怕是一個唾手可得的塑膠瓶,對她來說都是可以用的素材,她只是暫時尚未想到怎麼應用而已。至於那些她捨不得丟的毛巾、衣服和書,都有很深的感情在裡面。那是對於孩子出生和成長的記憶,對於自己學習的痕跡,雖然不會再用,還是捨不得丟掉。
理解了母親的心情後,我決定尊重她,那是她的家,她有權力決定。於是,我默默的伸出手,在她的許可下,作為協助者,從旁整理她的物品。我做的只是分類,但是不丟棄,並且給她建議,採不採用在於她,除非她主動說那個東西不要了,否則我總是幫她放在適合的角落。
東西生了灰塵,我就拿去擦一擦,仍舊放回原位。同樣的物品有許多盒,每個都只剩一點,我就把物品集中、節省空間。我不再想辦法改變她,我改變我自己。我尊重她的背景跟選擇,不再做任何干涉,成年的母女之間終於有了各自的空間和尊重。
過去的我,認為要改變一個人,才能讓他快樂。我現在明白,有時候改變他,只是逼迫他脫離舒適圈,那只會造成他的焦慮和恐懼,並且未必是他需要的。尊重和祝福,才是和平相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