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綜合報導】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患者被診斷時往往已是晚期,存活率低於10%。為找出胰臟癌惡性轉化機制,成功大學與中正大學共組研究團隊,經多年努力,並結合最新生醫AI分析技術與臨床實證醫學,終於成功解開胰臟細胞如何發展成為惡性癌細胞的關鍵,研究成果已刊登在頂尖期刊、備受國際關注。
KRAS致癌基因突變是胰臟癌重要特徵,為解開為何胰臟癌好發於年長者,以及癌前病變細胞需約16年時間才轉化為癌細胞之謎。中正大學校長蔡少正以及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領導研究團隊,檢驗基因轉殖小鼠的胰臟檢體,以及利用單細胞核酸定序分析早期與晚期人類胰臟癌檢體,成功找到一個未曾被發現的盲點,那就是KRAS基因突變細胞。
不只如此,研究團隊還發現另一個基因的缺失,是讓KRAS基因突變的細胞可以活下來並繼續生長的原因。團隊昨天表示,這個基因是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成大基礎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竹安,從單細胞定序分析資訊中,發現有一小群KRAS突變細胞,隨著胰臟癌進程而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是這群細胞缺少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的表現。
為驗證這個發現,研究團隊花了3年時間,產製胰臟細胞限定的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剔除、KRAS突變的雙基因轉殖小鼠。結果證實小鼠會自發性產生胰臟癌,且有癌細胞轉移現象,和人類胰臟癌類似。
而透過成大醫院胰臟癌核糖核酸定序資料數據庫,也發現新穎的TIMP1-CD63之訊息傳遞,是巨噬細胞與癌細胞之間互相調控的重要機制。透過這個對話機制,讓癌細胞獲得免疫特權,不但逃脫被免疫系統消滅命運,也使最先進的細胞免疫治療失效,這也是胰臟癌難以根治原因之一。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分子腫瘤》上,迄今超過上千次瀏覽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