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中菩提

◎文/地兒 圖/張小娟(沁德居藝廊提供) |2008.07.16
1260觀看次
字級

披著華麗外衣的人,其實也如一顆脆弱的南瓜,行為言語,稍有不慎,就會把人生道路撕裂一個巨大的險阻,危及自己的生活、事業乃至生命。
 

一大早,太太帶著小女兒,從市場歸來。尚未進屋,一股熟悉的果香盈盈飄來。是甜瓜的香氣。幾顆黃皮的芬芳的甜瓜在太太的笑顏中,向我伸來。農家出身的我認出來了,是花腳面瓜,甜瓜的一種。

小時候,在農村看護瓜園,最喜歡的就是這種花腳面瓜。農人稱之為「老婆面」。夜間,絲絲夜雨刷啦啦地掃過瓜園,蛐蛐都躲進了草庵裡。第二天清晨,到瓜叢裡,無意中,就能尋覓到被雨催開了縫隙,咧嘴微笑的面瓜。輕輕地一碰,就落了瓜蒂。掰開,瓜肉雪白如同面,粒粒可見,彷彿入口就化了,清爽甘甜,連沒牙的老太太也能吃得,這大概是「老婆面」名稱的由來吧。

花腳面瓜往往長不到這個時候,為了便於運輸的緣故,就被提前摘走,運到集市賣了,因此,這種不容易得到的美味至今難忘。

太太買回來的面瓜,雖然外貌與幼時所食相仿,卻沒有這種至味。見太太讚不絕口,我忍不住對她講了小時候的感受,她瞪大了眼睛。說:「賣瓜的人說,放放更好吃,或許能達到那種滋味?」

我笑了:「那你放放看。」

放了幾天,面瓜軟了,滋味仍然變化不大,有一顆還有一絲腐爛的氣息。

瓜是需要在光陰和細雨中,修煉到極至,才能達到它的最絢爛的時刻的。對於一顆不再吸收甘露的瓜,時光對它是沒有用的。只能漸漸死去。

忽然想起了無聞比丘的故事。佛陀在《楞嚴經》中說,過去有位無聞比丘,因不求多聞,僅僅修持到無想定的時候,就認為自己達到了最高定境———阿羅漢的寂靜涅槃境地了,非常歡喜,到處炫耀自己證得了羅漢果位,生死已了,停止了用功。並由此定力,投生到了無想天,等他福報享盡時,看到自己要從天界重回六道,就毀謗說,佛說抵達涅槃境,就脫離了輪回,是騙人的大妄語!由於誹謗佛陀和佛法的罪過,直接墮入了地獄。

無聞比丘就像那顆沒有完全成熟就停止了生長的面瓜,光陰的盡頭,停泊的是悔恨的眼淚。仔細看看世界上,有多少人在犯著同樣的錯誤呢,由於小小的成就和自滿,停止了學識的增長,停止了虛心向學和苦心經營的精神,到處追逐紅塵裡的喧嘩,不遺餘力地豎起自我宣揚的旗幟,最後,被別人超越,被社會遺棄,處於尷尬境地,卻埋怨天地和社會不公,不是一件很愚癡的事情嗎?

腐爛的南瓜

  喜歡吃南瓜,特別是那些金燦燦的,煮熟了,發甜發亮的南瓜。

「紅米飯,南瓜湯,讀書滋味長」,小時候,讀書時,這樣的佳句珠玉般滾過口腔的清涼晨誦至今難忘。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一旦南瓜湯在鍋裡翻滾起氤氳的芬芳,彷彿悠然的書香就無聲飄來,彷彿自己也成了古代簞食瓢飲,在陋巷裡安閒賞月弄竹的儒生,令人清明、快活。

更何況,南瓜湯的滋味是那麼妙不可言呢?

因此,太太每去市場,都要採購幾顆南瓜來儲藏,聽任它在流失的時光中,無聲地染上金黃的色澤。閒時,就加上雪白的麵粉和蔥、蒜、花椒、茴香、八角、等香料,親自煮來,一家人美美地喝。一顆南瓜常常食用一周而不腐。

有一次,太太出差了,我就和小女兒一起煮南瓜湯。剩了半顆,按太太的辦法,把它包裹起來,精心地放在陽台上。

過了三天,出差歸來的太太要煮南瓜湯,打開剩餘的半顆,南瓜仍然黃燦喜人,裡邊卻腐爛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太太說,你是不是用沾了水的刀切的?切南瓜是不能沾水的,沾哪怕一星點的水,它就腐爛了。

我恍然大悟。 沒有想到外表堅硬如坦克的南瓜是如此脆弱。

嘗讀佛經,佛祖在行菩薩道時,有一世,做太子,直到十三歲還不說話,如同木石。父王聽信了迷信星象的大臣的讒言,認為他不吉祥,妨礙國家和後裔的誕生,在野外挖了個地宮,要把太子棄在哪裡。地宮建起時,為打破父王的迷信,太子突然張口說話,講出了自己不說話的原因。那是因為,有一世,他做國王時,款待來朝的毗鄰的小國國王,廚師問他,是否要宰殺六畜?本來嚴持戒律,慈悲不殺的他為了外交禮儀,隨口說了一句,殺吧。無意中,造的一句口業和由此衍生的大量的殺業,使他命終墮地獄。因此,再來為人時,對前生的事情歷歷在目的他,一直緘默不語。

父王聽說他開口說話,談吐文雅,知道自己錯了,要迎接太子回皇宮,太子卻執意不肯,在地宮修行,起心動念,都保持清淨狀態,哪怕一隻螞蟻,也不肯殺,依靠這種刻苦審慎的態度,很快成就了羅漢果位,後來,一心精進,累劫清修,最終成就了佛果。

披著華麗外衣的人,其實也如一顆脆弱的南瓜,行為言語,稍有不慎,就會把人生道路撕裂一個巨大的險阻,危及自己的生活、事業乃至生命。佛陀在世時,一位修行良好的居士,因為醉酒,把鄰居家的雞殺了,並把前來尋雞的鄰女奸污了。因為貪一口酒,自斷了前程和慧命。佛陀自此,制訂了不飲酒戒,成為修行人必須遵守的基本戒律。

孔子說,人處事的原則,應該慎乎始,慎乎終。我想,要想讓南瓜保持它的美味和不腐,最智慧,最有效地做法,是不要讓南瓜輕易地沾上星點水珠,時時保持清爽狀態。佛陀制定戒律的目的,也是如此。只有戒如霜雪,才有機會讓生命遠離災禍,芬芳馥郁地不斷成長。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