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食藥署去年6月預告,保存期限逾30天鮮奶可標示為「延長保存期限鮮乳」、「長效鮮乳」或「ESL(延長效期)鮮乳」,該草案預定今年7月生效,產業界多次強烈要求進口乳不應標示鮮乳,否則恐衝擊國內酪農產業,不過,食藥署始終「再研議」引發酪農強烈不滿,甚至揚言不排除上街抗議。
紐西蘭進口液態乳今年起進口關稅降至零,而國外進口鮮乳保存期限動輒30天甚至高達90天,比國產鮮乳多出數倍,酪農擔憂都被稱為鮮乳將嚴重衝擊國產鮮乳公平競爭的機會,甚至是變相鼓勵進口,然而去年預告至今已超過半年,據了解,食藥署在跨部門會議針對進口乳標示,多次提到如實標示恐影響國際貿易,在各方尚無共識下會議最後結論為草案暫時擱置,遲未拍板進口乳不得標示鮮乳也讓國內酪農不滿情緒日漸高漲。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表示,食藥署在多次跨部門會議提出如實標示恐造成貿易障礙,但國際上都會如實將鮮乳、ESL乳及保久乳等分類標示,食藥署的說法難以服人。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理事李恂潭指出,在國際貿易的規範下當然不反對進口,但不能因為標示影響本土產業。
農業部畜牧司長李宜謙表示,農業部的立場與酪農產業一致,希望針對保存期限超過15天以上的進口乳品,都應要求標示長效乳或延長保存期限乳,不應有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