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甫三讀通過的《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惹議,引起大眾關注「壯世代」一詞。這幾年大力推動中高齡與高齡者就業的勞動部,去年2月即針對55歲以上族群訂定「55Plus壯世代就業促進措施」,祭出13項措施協助壯世代就業。
其中,新推最高6萬元的壯世代就業獎勵,但學者、民間團體認為,跟像壯促法問題一樣,55歲定義、處境不明,在沒有實證研究基礎下,如何證明55歲以上的就業狀況較為特殊?
據統計,去年總共有3410人請領壯世代就業獎勵,其中全時工作者3063人、部分工時347人。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批評,在沒有行為研究等實證基礎支持下,特別加碼專屬55歲以上中高齡者的計畫,正當性稍嫌不足,形同大撒幣。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昨受訪表示,以壯世代作為公民倡議用詞,解決超高齡社會的問題並無疑慮,但直接用於立法,因牽涉人民權利義務與行政機關必要作為,須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