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政武
每逢歲末寒冬的季節,學校輔導室便會舉辦生命教育講座,請來華山基金會的義工跟學生宣達基金會創立的理念,希望能結合各方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募集到的物資、金錢和人力,透過基金會將愛散播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獨居老人身上。透過台上義工播放的影片,我看到許多獨居老人的個案,共同點就是髒亂的居住環境、經濟上的匱乏以及孤獨的老後生活。
台灣這幾年物價漲得厲害,年菜的價格從印象中的每道六百元上漲到如今的一千元,但我發現學生愛心捐款的金額卻嚴重萎縮。猶記得第一年募款時,有一位學生一口氣就要捐六百元,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筆很大的金額。她說:「看了獨居老人的影片,覺得他們很可憐,我每天早餐少吃一點,六百元不算什麼。」她的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心地卻非常善良,我很高興能教到這樣的學生。
今年導師班是資優班,班上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都算不錯,我以為今年能募到不少愛心捐款,但募款訊息發放下去,遲遲沒有學生來登記捐款,於是我在早自習時間提醒學生,募款時間只剩一周就要截止了。有學生說:「沒錢。」我半開玩笑說:「平常看你們買飲料零食出手都很大方,怎麼會沒錢呢?」換來的是更多的垃圾話︱︱可以捐一元嗎?可以捐發票嗎……我用沉默結束這一場令我感到窒息的早自習時間。
我不是嫌一元太少,也不是覺得捐發票就不算做愛心,而是對於學生那種戲謔的態度感到心寒。這一批Z世代的孩子,手拿蘋果手機、平板,腳穿名牌球鞋,可以花好幾千元搶偶像明星演場會門票不手軟,卻吝於對社會上的弱勢老人拿出身上的一元半角,提供援助。所謂的愛心捐款本意是各方大德隨喜捐贈,我沒有指責學生,只是拋出一些疑問,換來的是學生的戲謔與訕笑。
就在同一天,改聯絡簿時,有學生在心情札記寫下:「老師,快過節了,你要請我們吃東西嗎?」我沒有回覆,有時候沒有回應也是一種回應。我在心裡默默下了一個決定,把今年原本要請學生吃披薩的錢省下來,捐給華山基金會。
這一群衣食無缺的孩子們,頭腦聰明,也很會考試,說話伶牙俐嘴,反應聰敏,卻沒有雪中送炭的同理心。我突然懷念起多年前那個捐出六百元的小女生,她功課普通、做事認真,而且很善良,我想我會記住她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