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勤筆
會想開始寫「文靜媽咪過動兒」這個專欄,是基於自我對話和自我療癒。當時第一個孩子鑑定報告確診患有注意力不足暨過動症(ADHD)時,感到天崩地裂,難以接受,後來第二個、第三個孩子陸續也確診,就整個得心應手、駕輕就熟(成語這樣用對嗎?哈哈)。
我深知教養任何類型的特殊生,包含學習障礙、肢體障礙、情緒障礙等障別的孩子,都是不容易的事,就連智商值(intelligence quotient, IQ)超過130的聰明孩子,也是一種特殊生,聽資優生家長說,跟資優生的兒子對話也是頗費心思,每天像在鬥智,要思考如何以精準無破綻的邏輯,讓他聰明的兒子對父母的觀點心悅誠服,不過我沒有這種經驗就是了。
總之有身為父母經驗的人,一定明白養育孩子過程中有許多不為人知,或人盡皆知的辛苦,而帶領特殊生成長,過程中棘手又難解的狀況更多。我從對ADHD一無所知,到現在一看其他孩子的外在表現或簡單的互動過程,就能猜測哪些人可能同為ADHD患者,或是具有潛在隱性過動症。許多我建議去看診的孩子,診斷結果都有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症狀,或處於鑑定的臨界線。
然而即便已經深知過動症和注意力不集中是與生俱來,需要與之共處一輩子的特質,也明瞭這個特質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但面對孩子學科成績與同儕差距持續加劇,上課總是有聽沒有懂的狀況,還是沮喪至極,尤其隨著年級提升,學科的複雜度也逐漸增加,我能預測孩子在學業上吊車尾的狀況,還會延續多年。
不斷告知孩子,成績不是唯一,但是還是要有基礎的程度;也不斷告訴自己,人生只有現階段有學科成績單,日後都是比人格特質、對生活的熱情、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活得快不快樂。但其實每件事都是環環相扣,倘若基本學科成績太差,可能對於事物的理解力不足,未來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有判斷事物的依據?如何把喜歡的事情做到優秀?又怎麼能快樂過一生?
哎,實在是愈想愈悲慘,身為特殊生家長太難了,目前還處於擔憂和沮喪情緒中,覺得當父母好難,樂觀好難,正向教養好難,陪孩子快樂成長好難,學生基本義務──念書好難,期待孩子考試及格好難......於是決定把這樣的無力感寫出來,讓其他特殊生家長知道,不是只有你一人感到艱難,無力的時候,先喝杯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