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MBARI)的研究團隊,近期在太平洋深海2200公尺以下的深海水柱中,發現一種前所未見的生物「深海擬鰓牛」(學名:Bathydevius caudactylus)。這是第一種被確認棲息於深海水柱區(bathypelagic zone)的海蛞蝓。
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MBARI海洋生物學家羅賓森(Bruce Robison)表示:「深海擬鰓牛的獨特性在於其生存環境,牠並非生活在淺海或海底,而是獨自存在於深海水柱中,這對於海蛞蝓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同尋常的生存策略。」
研究團隊在2000年至2021年的多次深海探測中,共觀察到157隻「深海擬鰓牛」,並詳細研究了32隻,以及蒐集18隻標本進行實驗室研究。基因分析顯示,牠們屬於海蛞蝓家族,卻與其他海蛞蝓差異巨大,科學家為此建立了新的分類:深海擬鰓牛科 (Bathydeviidae)。
深海擬鰓牛的外型也獨樹一幟,牠們擁有類似海蛞蝓的足部,但卻長著巨大的「兜帽」和一排彷彿飄逸指尖的觸鬚。半透明的皮膚下,隱藏著玫瑰色的內臟,當探測器靠近時,牠們會發出生物光,似乎是自衛機制。
此研究不僅揭示深海生物的驚人適應力與演化多樣性,也提醒人們,對於深海的探索與研究,還有許多未知數,等待人類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