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和一個人,瑣瑣碎碎的談論著,突然他說,好啦!我要回家了,轉頭就走。你會錯愕的不知所措,好似剛才吱吱喳喳的對話是煩人的訴說,對方聽到覺得索然無味了,覺得不耐煩了,所以馬上離開,然後在對方像是掙脫牢籠,心裡放下一顆石頭,低聲的自言自語說「啊!終於解脫了!」
這種感覺很寂寞,很孤單,因為,覺得自己也許說的話對方沒興趣,或者,我說太多了,對方覺得很嘮叨,很煩燥。因為多話,自己變成一個別人厭煩的人。
如何破解自己多語的毛病?
思考語言的需要。語言真的需要嗎?
周倩漪有一篇文章記載優人神鼓的黃誌群在敘述行腳台灣的過程,黃誌群說:「心念放在腳底,什麼都別想,只管當下的這一步,一步步實在地走,也就是將大腦的念頭放掉,覺知腳底即是。佛教有個方法,看著眼前路一到二公尺處而行走,至少可持續兩小時,久之可達到『定』的境界。」黃誌群長時間走下來,他心中寧靜,變得少說話,不大看風景或人,就是看著路,單純地走下去。
可見,我的心不夠寧靜,所以絮絮叨叨,不知所云。
可見,當心寧靜時,語言是可以被捨去的。
黃誌群的行腳應該是一種步行禪,記得一行禪師也談過步行禪,其要領便是放鬆,全身心地放鬆。專注在心念上。在心念上,不想過去,不想未來,不去注意所有情緒。呼吸,只專注於呼吸,每一步,從重心的轉移,抬腳離地到往前邁步,放下腳步,腳踏實地的過程,都要清清楚楚,沒有絲毫忘失,步行禪可以消除內心的浮躁不安。
我的心浮躁不安,忘記了修行,忘記生命的專注,忘記活在當下。
所以,我不由自主的開口訴說,想要將心中的煩躁寄語他人,這是無效的。
寧靜,少言,從覺察自身開始,從專注當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