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你家誰是黑臉?誰是白臉?」在育兒的路上,我經常會被問到這個問題。其實,父母雙方,沒有人會想當壞人;誰喜歡當兇悍的人,然後可能被小孩討厭呢?
許多家庭裡,爸爸會扮演家裡的黑臉,媽媽則扮演白臉;媽媽溫柔和善,爸爸則嚴格管教。我家亦是如此,小孩因為學習不專心,曾被爸爸罵,就來懇求我教他數學。
然而,日前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們決定改變這個做法。那天,我們接到幼兒園園長電話,園長說,孩子的某些狀況讓她感到憂心,她建議,爸爸應該和善,而媽媽應該嚴格。為什麼呢?園長說:「因為爸爸和兒子,不是敵人就是朋友。」
這樣的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根據心理學理論,父子關係確實特別,要經歷一段從「偶像」到「競爭」,再到「反抗」,最後「接受」、「尊重」的過程。孩子已經脫離嬰幼期,進入兒少時期競爭與反抗的階段,若這個時候,仍讓父親扮演黑臉,孩子是否會更敵視父親?
青少年時期的男孩較不易管教,不能只靠母親努力,畢竟母親沒當過男孩,父親的角色至關重要。
父親作為「前男孩」,可以跟孩子分享人生經歷,並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若孩子因為父親現在過於嚴厲而仇視父親,將會使得未來的路窒礙難行。
了解這些以後,我們開始「做實驗」:身為母親,我擔起了家裡黑臉的角色。規則由我制定與執行,父親則開始像朋友一樣,陪他們聊各種經歷與知識。幾個月過去,家裡的規則其實並沒有變得紊亂,因為我想了一些辦法來改變他們的壞習慣,但家裡的氣氛卻明顯變好了,因為有人進行妥善的管理,爸爸就不需要用嚴厲的方式「處置」孩子們。
身為家規的執行者,我不能像以前那樣「原則一日三變」,而會盡量遵守規則。而父親不再需要管理秩序,自然變得慈眉善目,可以專心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