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蠶織圖〉與山水畫

文/嚴陽 |2025.01.03
238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宋高宗紹興五年三月,宰相趙鼎上奏:「近來春雨連綿,因擔心莊稼受到傷害,打算到臨安府向老天爺祈禱。」大臣孟庾、沈與求也表示:「多雨、持續低溫的天氣,吐絲的蠶必然會受到大面積的傷害。」宋高宗回應:「我下令在宮中養蠶,就是希望理解稼穡的艱難。昔日祖宗也曾在延春閣兩壁繪以農家養蠶、織絹的過程,但元符年間卻被改畫成了山水。」(畢沅《續資治通鑒‧宋紀》)

藉由大臣們針對春雨的議論,宋高宗提到了在宮中養蠶的目的,為的是表明自己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顯示他雖貴為皇帝,但還是很關心底層人民的生活。而這或許也是宋高宗能夠成為南宋開國皇帝的重要原因──舉凡開國皇帝,往往高度重視民生、民情,並且盡力加以改善。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為前朝覆亡的教訓就在眼前。

宋高宗這番話的後半部分,「祖宗時於延春閣兩壁畫農家養蠶、織絹甚詳,元符間因改山水」,或許是在無意中提到的,卻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這裡的「祖宗」,指的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長(二十一年)的宋仁宗──趙禎,當年在宮中的牆上畫了以「農家養蠶、織絹」為主題的〈蠶織圖〉;但是,到了宋哲宗與宋徽宗時期,卻被改畫成了山水畫!

為什麼宋仁宗要在宮中繪製〈蠶織圖〉?顯然並不是因為他喜歡繪畫,或是喜歡農村風情的場景;而是因為在一眾帝王中,他有著相對宏大的政治理想,不但較為關心民生,也深深知道,若想要國家繁榮昌盛,身為帝王必須重視些什麼。因此,他要讓自己與身邊的人時刻不忘自身的衣食是從哪裡來的,給予廣大的農民百姓更多體恤和同情。故而在位期間不但經濟繁榮,科學和文化也有很大的發展,被後世譽為「仁宗盛治」。

宋哲宗與宋徽宗,就與宋仁宗很不一樣。

宋哲宗屬於短命皇帝,十歲登基時由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親政後也只做了七年皇帝就撒手西去。他的一生不只短暫,且因個人經歷的特殊性,為政高度情緒化;而把宮牆上的〈蠶織圖〉改成了山水畫,正反映了他和百姓之間的距離,以及與宋仁宗在政治方面的巨大差距。至於哲宗之後的宋徽宗,我們都知道他就是一個超級大玩家,書法與繪畫是他喜歡與擅長的,但治國理政卻是一塌糊塗。

唐朝詩人李紳寫有〈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當人們看到這樣的詩句,往往會引發對農民的無限同情,以及對糧食來之不易的同理與珍惜。同樣地,當皇帝在宮中看到〈蠶織圖〉時,也可能因此感嘆身上的綾羅綢緞來之不易,進而把百姓的飢寒冷暖放在心上,勤政為民;反之,對〈蠶織圖〉皺眉,進而更換成山水畫的皇帝,則可能因沉醉於花花世界而忘了黎民之苦。

所以,宋仁宗能夠成為一代仁君,有所作為,宋哲宗與宋徽宗們則成為北宋王朝的掘墓人,其實都有跡可循,毫不意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