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壇心語】社群媒體禁令面面觀

文/林文瑛 |2024.12.19
336觀看次
字級

文/林文瑛

澳洲國會於十一月底通過歷史性的《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法案》,成為全球首個立法禁止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國家,規定FB、IG、X、抖音等平台,必須在一年的緩衝期內,找出系統性阻止十六歲以下青少年持有帳號的方法,否則將被處以相當於十億新台幣的罰款。澳洲總理說得鏗鏘有力:「孩子的安全,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將近八成的民意支持,鋪成穩固的政策基石。

政府的禁令主要是想避免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傷害,特別是「社會比較」與「容貌焦慮」的負面影響。由於社群媒體上展現的,多是經過修飾與篩選的理想化生活與外貌:完美體態、燦爛笑容、奢華派對,就連早餐的麵包都精緻三分。在不斷與美化過的虛假形象比較下,正值自我認同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容易產生容貌焦慮,以及對自我的懷疑。

他們學會用濾鏡調整自信,用「按讚數」膨脹價值,在比較中建構認同,進入永無止境的比賽。照片化作子彈,文字成為利刃,一句冷嘲、一張截圖,都能在青少年的心上留下無法癒合的傷口,導致焦慮、自卑,甚至極端行為。於是,父母要求政府築起高牆:「讓孩子們回到真實的世界吧!」

然而,另一邊卻有一百四十位澳洲學者連署發表公開信,表達憂慮,認為禁令「過於僵化,無法有效應對風險」。許多學者指出,比賽的賽道並非始於社群媒體,真實世界就不比較嗎?「完美」與「成功」的單一標準不也來自真實社會?禁斷可能變成更深的誘惑,沒有適當的引導與教育,另一扇暗門總會悄悄開啟。

澳洲人權委員會、自殺預防組織以及國際特赦組織,也反對這項禁令。他們認為禁令高牆遮住風雨,卻也擋住陽光,對能夠從社群媒體中獲益或得到支持的青少年造成不公平,特別是那些偏遠、被孤立,或是遭遇困難的孩子。

社群媒體的禁令,究竟是保護還是控制?治標還是治本?澳洲的選擇與引發的爭論,如同警鐘般提醒我們,社群媒體早已深植於每個人的日常,成為一片無法忽視的數位森林。科技的腳步不會停歇,政策與教育也必須迎頭趕上。

數位平台與其他產品一樣,應該有安全標準,科技公司必須承擔完備保護機制的責任,例如保護隱私、隱藏「按讚」、限制推播等,讓青少年免於不必要的傷害。但對平台課責,不等於我們有逃避教育的藉口,因為真正的守護,是讓孩子擁有守護自己的力量。

然而,科技永遠走得比教育快。在科技公司能真的有效保護孩子前,在孩子成熟到足以應付螢幕背後的複雜世界之前,為孩子關上社群媒體的大門,讓教育有足夠的時間發揮效果,似乎是不得不的選擇。政策性的禁止與教育活動,其實可以相輔相成,策略性地將兩者結合起來,必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保護與教育的效用。

師資與教材是教育的雙翼,目前的困境是,教師們仍迷航於十年前的網路地圖,手上也沒有經過實證的系統性教材,教導孩子明智、安全地使用社群媒體,所以即使想「教育」孩子,大多數老師、父母也不知道如何做。

今天的社群媒體讓我們傷透腦筋,未來在量子科技的加持下,它可能點亮更多的渴望,投下更深的陰影。面對令人敬畏的科技,我們期待,政府拿出成立「量子國家隊」的魄力,也打造「人性與科技」兼具的未來教育研發團隊,擘劃出結構化、前瞻性的教育藍圖,帶領孩子穿越數位叢林,走出康莊大道。

禁令是起點,但更長的路,要由教育來照亮,由孩子自己去走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