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研究數據顯示,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降低罹患中風、失智和憂鬱症風險。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2024年即將結束,回顧這一年,你有維持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的飲食嗎?國外研究指出,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降低罹患中風、失智和憂鬱症風險,新的一年,不妨為自己的健康,規畫全新愉快的生活。
根據2024年10月刊登於《神經學》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中年人若未能好好管控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等風險因素,以及欠缺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運動、飲食和睡眠等, 未來罹患中風、失智或憂鬱症風險較高。
5年追蹤31萬人
具參考價值
研究由耶魯大學的學者進行,研究者評估了31萬6127名平均年齡56歲的參與者資料,進行5年追蹤研究。並檢視他們在8項基本心血管健康因素中的得分,包括保持活躍、不吸菸、健康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及正常血壓、獲得足夠睡眠、控制膽固醇和血糖,將其分為「最佳、中等、較差」3個類別。人數依序為6萬4474人、19萬919人及6萬734人。
研究發現,獲得健康生活型態分數「較差」者,發展出這3種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是獲得分數「最佳」者的2倍以上。研究指出,人在中年時期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對晚年的大腦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表示,上述研究的樣本數量十分龐大,因此所獲得的結果非常值得大家參考,而研究結果其實已是大多人都具備的常識,研究者藉由大數據的研究,再次提出具實證的數據,說明健康生活習慣的必要性。
邱弘毅強調,更重要的工作,是如何落實及養成健康的行為模式,才能真正的幫助民眾預防中風、失智或老年憂鬱等疾病。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研究中提及8項健康影響因素都能預防和選擇,其中保持活躍和睡眠,容易受情緒起伏或心理層面及人際互動干擾,維持上相對困難,需更多的觀察記錄與努力。
在接受度內調整
創造愉悅感
新的一年,建議民眾可透過以下3種方式,建立健康生活型態:
1.檢視生活:為什麼睡不好、不運動、 愛吃高澱粉食物等,找出「做不到」或「不喜歡」的原因,從中克服和調整;思考「如何把不喜歡變成喜歡」,當思考這些問題時,就有機會幫助自己變得更好。
2.創造愉悅感:不強迫自己做不情願的事,在喜歡和控制中找到平衡點;愉快的經驗,有助行為持續,例如:從「每餐」吃碳水化合物調整為「每天」只有一餐吃,達成後給自己犒賞,從中獲取快樂,慢慢養成習慣。
3.保持平常心:中年時建立習慣,不用想著要預防老年的中風、失智或憂鬱症,避免太有「目的性」,反而造成壓力;中年時期,多數人需花心力照顧長輩,不妨從中見習、檢視長輩習慣,找到自身「理想中晚年」的生活促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