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嶼
2024年11月《當代藝術新聞》雜誌以羅斯科(Mark Rothko)1954年的作品〈無題(黃與藍)〉為封面,這幅畫作在香港蘇富比2024年秋季拍賣中,刷出高價紀錄。羅斯科的畫作約莫在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漸漸朝向矩形色塊發展,有些尺幅甚至超過200公分,其理念是要讓觀者在觀賞的時候也彷彿置身畫中。他關注的不是色彩而是人的情感,他當時認為許多人身不由己地活著,需要一個寂靜的空間。然而他又說他在畫裡的表現是很激烈的,並不是寧靜得像是教堂的窗戶。他似乎希冀從矩形色塊之中掙脫,傳達框限之外的精神。
2012年倫敦佩斯畫廊將羅斯科的〈無題(黑在灰之上)〉,與杉本博司的海景攝影並列展出。杉本博司說他在看羅斯科的畫作時意識到:「繪畫比攝影作品更真實,而攝影作品比繪畫更虛幻。」二者的作品乍看之下很相似的地方,或許是他們極簡的矩形構圖,然而羅斯科是抽象的色塊,杉本博司則是具象的海景;羅斯科思考的是人的情感與精神內涵,杉本博司思考的是遠古人類的視野與藝術發展的原初。
「我想最早的人類看到的風景,應該就是海景。」杉本博司談及海景攝影的發想時,是他憶起童年搭火車從隧道出來時看到的海平面景象,依此聯想到人類與自然的連結,也是他回溯個人記憶的途徑。而同樣回溯兒時記憶中的海平面,譬如藝術家珍妮.安東尼(Janine Antoni),她在2002年回到小時候長大的地方,那是一個面海的房子,她決定在走過很多不同的路徑之後,回到那個能天天看到海的家。
珍妮在海灘上架起一條鋼索,與遠方的海平面──那道看似有形的線──平行,在錄像作品〈觸碰〉(Touch)中記錄著她在鋼索上行走的影像。「有那麼一瞬間,我能碰觸到地平線。」她說儘管那是一道無法精確定位或以任何方式固定的線,但她仍想走在這個不可能的地方,或者沿著她想像的邊緣行走。
她在錄製影片前其實在鋼索上練習了許久,她說大約練了一個星期後漸漸感到可以平衡,但並不是因為她的身體更平衡了,而是因為她愈來愈能夠坦然面對失衡,並且對跌倒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