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及其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十三至十五日於佛館登場,三天議程從《法華經》教義、傳承、藝術面向發表論述,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前排中)、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前排左八)、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前排左九)、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前排左七)、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前排右九)、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前排右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鈴木大拙講座教授太史文(前排右七)等與會,現場與線上出席逾一千五百人。圖/人間社記者趙啓超
【記者羅智華、人間社記者連憶蘭大樹報導】由故宮博物院、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共同舉辦的「《法華經》及其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十三日晚間於佛館登場,三天議程有十八位美、日、台、中國大陸、匈牙利重磅級學者,從《法華經》教義、傳承、藝術三大面向發表論述、展開對話,十五日圓滿落幕;現場與線上齊聚一千五百人,全程並透過佛館臉書網路直播五大洲,讓海內外見聞者都能領略佛典的璀璨光輝。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於開幕式上熱烈歡迎各界貴賓蒞臨。他表示《法華經》除是佛教重要經典,亦闡述成佛之路真諦,盼透過研討會領大眾親近佛法、了解經典真義。
研討會開場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介紹研討會緣起,談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提及《法華經》將佛陀所說真理轉化成通俗語言,是部蘊含文學、哲學、美學的經典。研討會不只是對佛教藝術的回顧,更為人間佛教挹注新靈感。
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談及,《法華經》是故宮典藏佛典中數量最多的一部,闡述人人可成佛意涵,亦符合現代教育有教無類宗旨。感謝佛陀紀念館出版中英文圖錄,邀集世界各地學者齊聚、提升《法華經》學術與藝術深度及廣度。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信徒總代表趙元修、辜懷箴伉儷也特別從美國返台出席研討會。趙元修表示《法華經》最知名的「法華七喻」展現佛陀為眾生說法教化的真義,對後世影響深遠。就如同星雲大師以「我是佛」勉勵四眾弟子精進修持,不只安定身心,更是人間佛教精神體現。
敦煌石窟壁畫
文化弘法
十三日晚間研討會首場主題演講,由鑽研法華圖像藝術的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以「關於敦煌石窟法華經變.常不輕菩薩品畫面的幾個問題」為題揭開序幕。
張元林談到,《法華經》不僅對佛教發展影響深遠,也是敦煌石窟重要印記,光描繪《法華經》的洞窟就達上百個。出自《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更宣示「眾生皆可成佛」思想,現存《法華經》三部經中,彰顯其重要性。
十四日舉行主題演講第二場,主講人如常法師發表論題「從《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談佛館佛教文化展覽的進程」。如常法師談及「佛陀紀念館的使命及展覽策略」,強調佛館以「以人為本」理念建館,展覽策略含佛教與佛教文化展覽、常設展、館際交流特展,不僅實現文化保存與公眾教育的雙重目標,更是推動佛教文化國際化。
共修抄寫禮拜
實踐法義
十四日主題演講第三場,主講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鈴木大拙講座教授太史文(Stephen F.Teiser),發表論題「寫經時代生活化的《法華經》」,陳述「佛陀的教義在中世紀時期,如何活生生的呈現?」
太史文將《法華經》教義與實踐聯繫起來,闡明佛教哲學如何具體理解。太史文指出,不論普通人、講道者、抄寫員、哲學家和藝術家,透過法會、誦經、聆聽講座、布施僧團,還有敦煌莫高窟的寫經和繪畫等形式,與《法華經》思想進行深入對話,即大眾以共修、抄寫、翻譯、圖像、禮拜等來實踐法義。
研討會尚有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佛光大學星雲大師數位人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曾淑賢、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末木文美士、佛光山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佛光山榮譽功德主陳和順與戚品淑伉儷等貴賓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