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實體糧食並存 食物銀行設書庫 散播希望

編譯/韋士塔 |2024.12.14
373觀看次
字級
羅慈向民眾說明Bookbanks的理念。圖/取自Bio Reform官網
Bookbanks提供各式各樣的讀物。圖/取自Bio Reform官網
Bookbanks利用食物銀行的地點出借書籍。圖/取自Bio Reform官網
羅慈與食物銀行合作,為更多人提供閱讀機會。圖/取自Bio Reform官網
作家羅慈創立Bookbanks慈善機構。圖/取自Bio Reform官網

編譯/韋士塔

一個新的慈善機構「書庫」(Bookbanks)正與英國的食品物銀行合作,提供書籍供人瀏覽、借閱或保留。創立書庫的倫敦作家羅慈(Emily Rhodes)表示,促成她創立這個機構的靈感,是當地食物銀行送書給訪客的想法。

羅慈指出,書籍能把單調的通勤時間變成有趣的路程,也有幫助培養友誼或加深親子聯繫的效果。書籍擁有強大力量,羅慈希望能透過與英國各地食物銀行合作,讓更多人獲得閱讀的好處。

一名透過「書庫」獲得書籍的客戶表示:「對我來說,書籍是自我思考的工具,讓我擁有想像的自由,面對內心的憤怒和恐懼。最重要的是,這種提供書籍的還讓我獲得希望,讓我明白我並不孤單。」

羅慈自小就熱中於閱讀,大學畢業後進入出版業,從事出版和書籍銷售,然後進入新聞產業。10多年前,她創辦了閱讀俱樂部,每個月在倫敦舉辦聚會;此外,羅慈也為《衛報》和《觀察家》等媒體撰寫書評。

兩年前,羅慈開始在位於倫敦東北部的社區行動小組組織的食品中心擔任義工。她說:「我非常清楚書籍是一種強大的工具,有意想不到的用途和結果。人們通常認為書籍是購買後自己閱讀的物品,但我認為書籍還有另一面,它們可以扮演聯繫者或是社區建設者。」

羅慈強調:「書店和圖書館的一大樂趣在於它們不只是瀏覽的空間,更是與人互動的空間,我想把這一點導入食品銀行。我認為,精神糧食和實體食物並非只能二選一,它們可以並存。」

羅慈表示,「書庫」的效果非常顯著,「來到食物銀行的人,都湧向那張堆滿書籍的桌子;他們拿起書籍瀏覽,並展開了對話,很快就進入其他話題。我啟動這項計畫的第一天,有35位客人來到食物銀行,我們送出了50本書」。

然而,這個概念的成功不僅僅用數字來衡量。羅慈表示,「書庫」能把食品銀行塑造成一種積極的體驗,而不是在缺乏食物時才不得不前往的場所。她說:「食物銀行的感覺並不是很好,許多人羞於前去,因為那通常是在他們處於困境時才被迫前去領取食物的地方。『書庫』改變了人們對這個空間的看法,讓食物銀行成為充滿希望和啟發的場所。」

一些人認為,公共圖書館就能提供免費借閱書籍,但羅慈表示,許多陷入困境的人根本無暇前去圖書館。一名出版業主管指出:「出版業未能觸及的族群之一,是經濟困難的民眾。但『書庫』提供了新的管道,讓更多人能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

羅慈表示,「書庫」啟動以來深受歡迎,她已收到英國各地多家食物銀行的徵詢,希望與她合作或是效法這種贈書的模式。羅茲對這項行動的前景充滿期待,她並準備擴大規模,與食物銀行攜手舉辦寫作工作坊,並邀請作家前來分享寫作技巧和經驗。她說:「閱讀的下一步是寫作,我認為,讓人們寫下自己的這些故事,一定非常迷人和精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