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富閔
搭乘區間火車在冬天的嘉南平原。火車快到隆田站的時候,兩旁景色突然開闊起來。一邊是省道,一邊是蔗田、水田……,再過去就是長滿甜根子草的曾文溪。我突然想起中學時期的校車,約莫也在早上七點左右經過隆田,青少年時期的我,原來擁有過一片這樣的冬霧,日日坐在一台校車,走在一條茫茫然的冬路。
那時周末常常回到外婆家。帶著國文課本。母親難得放假,總在院子忙進忙出。我一個人在三合院的小客廳讀著我的國文。印象深刻的文章是有的。奚淞的〈美濃的農夫琴師〉、豐子愷的〈山中避雨〉,以及艾雯的〈路〉。〈路〉收在第三冊。當時我們都用參考書,密密麻麻的字詞解釋、段落大意、作者介紹、延伸閱讀;而我的讀書方法,只是拚命畫線,沒有察覺這是一篇小品文。這次整理老家書櫃,六本國文參考書都沒丟,重看自己的筆記,發現〈路〉好短,結構完整,篇幅正是一篇適合收在課本的文章。
國文老師指派我們撰寫一篇作文。於是我在冬天下午的外婆家,在等候父親從壘球俱樂部來接我們的幾個小時之內,希望自己可以完成作業。外婆家是一座三合院,前門緊閉,平日都從後院出入。後院有廚房、廁所、花園,還可通向嘉南大圳。三合院的護龍現在由我一人看守。我喜歡將前門、後門、以及每一扇裝有霧玻璃的老窗戶打開。可以聞到遠方有人正在放火燒甘蔗田,空氣中瀰漫臭火焦的氣味。而我席地,把客廳內的大理石長條椅當成一張桌,並且備妥了鋁箔包裝的錫蘭紅茶,如此,我的下午茶作文時間就開始了。
作文的題目也叫做「路」。大概就是要寫什麼康莊大道、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故事。我發現寫作文是快樂的,我會努力營造一個環境,同時跑到小舅房間翻翻書找找靈感。小舅的書都是黨外雜誌。這是一條更複雜的路。記得還有一落厚厚的剪報,收集各種公安危機的新聞。我常最後什麼都沒翻到,回來之後,卻文思泉湧。外婆家專門出產老師、校長、公務人員。連母親也有藝文天分,小舅曾是個愛詩的少年。我是最不特別的一個。
那樣一個專心創作的冬日午後,整座三合院沒有太多的聲音。許多住戶都搬去城市了,我的家人都在後院,可以聽到年輕的母親,正在和她的父母,天南地北的聊著。
那個下午,很快寫完了這篇叫做路的作文,跨上了外公的破單車,要去追逐遠方傳來的鳴笛。台糖小火車正在嘉南平原跑來跑去。單車的手把歪掉,騎車的時候,身體形成不規則的姿勢。那個下午,我能騎多遠就騎多遠。我從艾雯的故事騎了出來,繞行在層層疊疊的歷史現場,從倒風內海騎到二十一世紀。這裡就是一座台灣史的模型,最後騎回了世紀之初的鄉間小路。誰說鄉間小路不也可以是康莊大道,小路騎著騎著,也可以通向羅馬。
世紀之初年的嘉南平原,是我接下來書寫的焦點。我的Y2K。許多艱難的事物正要上場。如今想來一半是雀躍,一半是徬徨。暮色的院子固定飛來一群趕不走的飛蟲,不是蚊子,卻纏著不放。父親今天準時接走了我們母子,準備回家,而回家不難。甘蔗田的野火已剩餘燼,天都黑了,顧火的農人在暮色之中走來走去。我們的車子開上幹道,開進了一條茫茫然的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