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詞探源】 矧槍與矧砲

文/宋玉澄 |2024.12.13
625觀看次
字級

文/宋玉澄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提到矧槍班、矧槍禮,讓人好奇,「矧」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矧(音同審)在文言文裡做「何況」解,如今多用在法律相關文詞中;但套在槍砲前,就讓人費解!其實在《尚書》裡就有答案:矤字,俗作矧。《廣漢和辭典》解釋:「矤」就是張弓後搭箭,一箭接著一箭連續射出,意為久遠、快速。因此,發射矧砲或矧槍,就意味著對逝者如箭矢般久遠的哀悼與感念。

故而,矧槍、矧砲就是喪槍、喪砲,是向過逝元首或殉職將士致敬的最高軍禮。只是喪字欠吉,深具學養的軍中文書就改用矧字,並列入中華民國國軍禮砲規範中。

禮砲,本是西方軍事禮儀,據說起源於中世紀的德國地區。當時軍方在奧格斯堡為迎接從前線凱旋的皇帝,決定鳴砲一百響,不料負責的砲兵卻多發了一響,一百零一響禮砲就此定調。只是德國位處歐陸,並未流行於全球。

到了十七世紀,號稱「日不落國」的英國派遣海軍出訪殖民地時,會先在外海發射艦砲清空砲管,以示沒有敵意,同時要求殖民地的陸上砲台鳴放三響回禮。由於一艘軍艦最多可鳴放七次,因此陸上回敬的二十一響,即奠定了今日禮砲之慣例,並且在日後衍生出著名酒品「皇家禮炮二十一年威士忌」。

不過,另有一說指當時最大的英艦火砲配置就是二十一膛,全部發射就是二十一響。此外也有美軍將領認為,二十一響是紀念一七七六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因為把該年的四個數字加總起來正好是二十一。愛國是好事,可是把美國獨立戰爭當作二十一響禮炮的原由,就是笑談了。

至於中國的軍事儀仗,可溯源至清末北洋水師所成立的軍樂隊。

中華民國成立後,軍政府戰時總司令黃興主導成立儀隊,為軍樂隊附屬組織,然而其命運如國運多舛起伏,時而解散時而重組。直至國府遷台後的一九五七年九月,國軍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陸、海、空三軍儀隊,海軍陸戰隊儀隊則於同年十一月成立。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儀隊,與施放禮炮的「陸軍關渡指揮部砲兵營砲一連」完全不同。也就是說,發矧槍的是編組儀隊,發矧砲的是正規炮兵;除此之外,矧砲每發間隔三秒鐘,按位階高低分為二十一、十九、十七響等,矧槍則以三響為限。

二○一八年七月,前總統蔡英文以隆重軍禮歡迎來訪的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在總統府前施放二十一響禮砲時,因擊發失誤變成了二十二響。報載稱史無前例,其實不然,如上所述,德國早就有多打一發的先例。只能說,犯錯不分地域,古今前後輝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