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玉澄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提到矧槍班、矧槍禮,讓人好奇,「矧」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矧(音同審)在文言文裡做「何況」解,如今多用在法律相關文詞中;但套在槍砲前,就讓人費解!其實在《尚書》裡就有答案:矤字,俗作矧。《廣漢和辭典》解釋:「矤」就是張弓後搭箭,一箭接著一箭連續射出,意為久遠、快速。因此,發射矧砲或矧槍,就意味著對逝者如箭矢般久遠的哀悼與感念。
故而,矧槍、矧砲就是喪槍、喪砲,是向過逝元首或殉職將士致敬的最高軍禮。只是喪字欠吉,深具學養的軍中文書就改用矧字,並列入中華民國國軍禮砲規範中。
禮砲,本是西方軍事禮儀,據說起源於中世紀的德國地區。當時軍方在奧格斯堡為迎接從前線凱旋的皇帝,決定鳴砲一百響,不料負責的砲兵卻多發了一響,一百零一響禮砲就此定調。只是德國位處歐陸,並未流行於全球。
到了十七世紀,號稱「日不落國」的英國派遣海軍出訪殖民地時,會先在外海發射艦砲清空砲管,以示沒有敵意,同時要求殖民地的陸上砲台鳴放三響回禮。由於一艘軍艦最多可鳴放七次,因此陸上回敬的二十一響,即奠定了今日禮砲之慣例,並且在日後衍生出著名酒品「皇家禮炮二十一年威士忌」。
不過,另有一說指當時最大的英艦火砲配置就是二十一膛,全部發射就是二十一響。此外也有美軍將領認為,二十一響是紀念一七七六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因為把該年的四個數字加總起來正好是二十一。愛國是好事,可是把美國獨立戰爭當作二十一響禮炮的原由,就是笑談了。
至於中國的軍事儀仗,可溯源至清末北洋水師所成立的軍樂隊。
中華民國成立後,軍政府戰時總司令黃興主導成立儀隊,為軍樂隊附屬組織,然而其命運如國運多舛起伏,時而解散時而重組。直至國府遷台後的一九五七年九月,國軍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陸、海、空三軍儀隊,海軍陸戰隊儀隊則於同年十一月成立。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儀隊,與施放禮炮的「陸軍關渡指揮部砲兵營砲一連」完全不同。也就是說,發矧槍的是編組儀隊,發矧砲的是正規炮兵;除此之外,矧砲每發間隔三秒鐘,按位階高低分為二十一、十九、十七響等,矧槍則以三響為限。
二○一八年七月,前總統蔡英文以隆重軍禮歡迎來訪的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在總統府前施放二十一響禮砲時,因擊發失誤變成了二十二響。報載稱史無前例,其實不然,如上所述,德國早就有多打一發的先例。只能說,犯錯不分地域,古今前後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