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我在里下河地區墾荒的那段時間,駐地與附近村落比鄰,村民家裡沒有冰箱,雞下了蛋,就放進裝有米糠的甕裡儲藏。後來得知,在沒有冰箱的年代,用這個辦法保鮮是奏效的。據說,偏遠山區的養雞場,用電不方便,採用的也是這種辦法。
這說明,先進與落後是相對的,不以新舊為尺度,有些老辦法不見得就比較落後,有時反而奏效。就拿古代留下來的城牆來說,少則上千年,多則幾千年,仍然堅不可摧,經風歷雨不垮塌,抗震耐蝕永不倒,除非用現代方式爆破,槍砲都奈何它不得。反觀一些現代建築,遇上天災人禍而崩塌的現象時有耳聞。
在中國古代,防禦外敵入侵的長久之策就是高築牆。根據史籍記載,古代築牆的基本流程,是先將黏土、石灰加糯米汁依一定比例混合起來,攪拌均勻,然後澆注到夾板中夯實,叫作「版築城牆」。這樣的傳統工藝儘管比鋼筋混凝土落後,施工效率也較低,但堅固程度並不遜於現代建築。
西元四○七年,後秦安北將軍赫連勃勃擁兵自立,自稱大單于,國號大夏(後世亦稱胡夏)。四一三年,赫連勃勃驅役十萬民眾,在榆林靖邊縣無定河北岸營建都城。這座歷時六、七年築就的城堡,取名「統萬城」(俗稱白城子),寓「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該城以「蒸土法」建造,即把白石灰、白黏土以糯米汁攪拌,蒸熟後進行灌注。築成後用鐵錐檢驗其硬度,凡能刺進一寸,便認定不合格,以致城牆堅固可抵刀斧。
赫連勃勃濫用民力的行徑固不可取,但採用「蒸土法」築城,卻是歷代工匠競相效法、傳承悠久的建築工藝。
類似的典範還有許多。比如說,三星堆遺址距今四千年左右,發掘出來的文物史冊罕見,其工藝水準令今人咋舌。
馬王堆漢墓距今兩千一百多年,墓葬中的棺槨、女主人的屍身以及大量陪葬物品都能保持完好,防腐技術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先進的。
趙州橋能躲過多次水災、戰亂和地震,仍然屹立完好,這與傳統的拱券建築結構有很大關係。
還有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兩千多年,不僅能抗沖刷有效分流,且經受住了規模七點八的地震考驗,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再比如說,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和晉昇的鐵人,既不生鏽也沒有腐蝕痕跡。這類工藝技術,放到今天也許不是難事,但在沒有高科技的古代,卻是個大難題。好在那時的工匠肯琢磨、有經驗,用土辦法、老辦法同樣也能解決問題。
另外在山西綿山,竟保存有十五尊千年不腐化的肉身像,能不欽佩古人的防腐招數嗎?
上述這些實例都說明,衡量一項製程的水準是不分新舊的,老辦法管用也可以借鑑;而老辦法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探索新辦法,不能一概而論。
不論哪個產業,都應該把創新與繼承有機地結合起來,反對為創新而創新的瞎折騰,更不該為了出政績、出成果而勞民傷財,虛耗了不必要的物力、財力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