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集邦(TrendForce)最新研究,在2025年各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的前提下,預估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20億美元(約新台幣649億元),2024年至2027年間的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54%。其中,服務型機器人受惠於生成式AI技術,對市場的吸引力將顯著提升。
對此,若從技術發展重點分析,現行軟體平台著眼機器學習訓練與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型態則聚焦協作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形機器人,以適應多元環境與人機合作互動。目前美國、中國大陸廠商積極投入與擴大人形機器人測試,指標廠商揭露的產品完成度也愈來愈高,如Agility Robotics開發的Digit、Apptronik開發的Apollo皆有上市規畫,Tesla打造的Optimus亦計畫在2025至2027年量產上市。
集邦表示,人形機器人能否邁向商用,關鍵在於體察認知、對話交流和運動執行能力的實現。受惠於生成式AI,機器人的認知能力已有飛躍性成長,可透過感知層掌握人事時地物;對話能力也顯著進步,能與人類作多面向對話交流。
集邦指出,勞動人口短缺、高齡化程度高之國家已浮現陪伴與照護需求,因此預期該類型服務機器人將於未來1至2年內嶄露頭角,徹底擺脫過去市場吸引力不足之困境。此外,機器人也於戰場上陸續發揮其功效,如烏俄戰爭有大量無人機參戰,以及戰鬥、布雷與後勤機器人等,因此亦為具潛力之場域。
多元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增長預料也將催生機器人即服務(RaaS),供廠商、用戶以租賃取代購買,以降低前期成本與風險,這種商業模式將助國家、企業從無人化與自動化中受益,亦能吸引家庭消費,可望加速機器人於各領域的滲透率。
輝達、特斯拉 摩拳擦掌
人工智慧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日前於香港科技大學對話論壇中指出,機器人需要理解物理世界的人工智慧,他預期,可以達到高量產製造的機器人產品有3種,包括汽車、無人機以及人形機器人,其中人形機器人的量產程度將是最高的。
黃仁勳表示,有了上述3種機器人類型,人類可把機器人技術擴展至極高的產量。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也強攻人形機器人,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10月一場公開活動上預言,全球到2040年至少會有100億台人形機器人,超過全球人類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