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塑膠公約最後一輪談判」(INC-5)25日於南韓釜山登場,177國家地區的談判代表、600多個團體的觀察員,共超過3800人與會,創下歷屆之最。專家預期最大爭議點落在塑膠減產與否,多個產油國談判首日接連強調會議需採「共識決」,未來一周要達成決議並不容易。
環境部組團觀察 訂10年目標
為解決塑膠汙染,聯合國環境大會2022年召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規畫在2024年底制定出1部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兩年來已歷經4輪談判。INC-5將分成4個工作小組討論條文,INC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表示,未來7天得加緊腳步,但他有信心如期完成公約制定。
環境部也因此組觀察團參與,包含政府代表、產業代表及學術研究人員,並成立戰情中心隨時掌握談判進度,待塑膠公約條文明朗化後,盤點各項工作及協商各部會,讓我國塑膠管理政策更為精進。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我國減塑目標要完全達到有相當難度,後續會邀集各界根據塑膠公約內容,共同調整和研擬2025至2035年的減塑政策及目標,最快明年上半年可出爐。
「塑膠生產是否要設置上限,是最大爭論。」曾參與過去4輪INC會議、世界焚燒替代方案聯盟(GAIA)的氣候科學家湯格里(Neil Tangri)說。
99%塑膠由石化燃料製成,INC-5首日,印度、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產油國接連發言,強調結論需採共識決,以涵蓋所有國家意見。印度代表更直言,應把草案中跟「初級塑膠聚合物」有關的文字拿掉,意指公約不該納入源頭管制。
談判分歧重重,聯合國環境規畫署執行長安德森(Inger Andersen)建議將討論分成3部分:第1、公約實施、國家計畫等執行面項目,建議各方簡單討論並通過;第2、產品設計、廢棄物管理、公正轉型等已有初步共識的議題,可參考INC主席在會前釋出的「非正式文件」,作為談判框架參考。最後則是爭論最多的化學品管制、塑膠生產和資金來源。
安德森認為這需要大量時間討論,但可先從減少一次性塑膠、排除已知的有毒化學物質著手,並發展穩健的多邊基金。「數字(多寡)不是重點,建立能持續運作(last)的機制才重要。」安德森說。
會議吸引各國關注,環團也在場外表達對塑膠汙染的憂心,從舉牌抗議、發送連署書,到升起倡議旗幟,樣式多元但訴求相近:希望INC-5最終制定出具強制力、能有效解決全球塑膠汙染問題的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