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花間集】疣果匙薺與歐洲山芥

文/幼藍 |2024.11.24
781觀看次
字級
歐洲山芥植株 圖/幼藍
疣果匙薺的果實 圖/幼藍
剛長出新葉的疣果匙薺 圖/幼藍
歐洲山芥剛長出的花苞 圖/幼藍
疣果匙薺的黃花 圖/幼藍
疣果匙薺叢生斜坡草原上 圖/幼藍
疣果匙薺的葉片細長披針形 圖/幼藍
疣果匙薺的花苞 圖/幼藍
歐洲山芥植株光滑無毛 圖/幼藍

文/幼藍

挪威夏日的公園草坪、道路邊、斜坡草原上,常可見到一片片開滿金黃色小花的植株,總讓我以為那是油菜花(Brassica rapa)。我曾請教挪威朋友此植物的名稱,她笑著回說:「我叫它雜草。」多年後,我方從挪威野菜協會得知這個雜草的挪威文russekål,查出來的中文名更令我不知所云:疣果匙薺(Bunias orientalis)。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的匙薺屬(Bunias)的疣果匙薺是一種兩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西伯利亞,其種加詞「orientalis」意為「東方的」。植株高度60-120公分,全株覆蓋濃密的細毛。直立的莖在上部分枝,葉子細長披針形,呈三角形齒狀端裂片。總狀花序排成圓錐狀,花瓣四片花為黃色,1-1.2公分寬。

在挪威野菜協會成員的眼中,疣果匙薺並非等閒雜草,而是難得的美味野菜。他們積極追尋採集疣果匙薺春天剛長出的花苞食用,口感類似青花菜,富含維他命C;開花的疣果匙薺味苦,自然不討喜。春季採尋疣果匙薺花苞慢半拍的我,尋到植株時,最可口的花苞不是已被攀折果腹,就是只剩花開味苦的,令我望之興嘆。

另一個在初春廣受挪威野菜協會成員青睞摘採,則非歐洲山芥(Barbarea vulgaris)莫屬了。歐洲山芥的花色外觀、花苞食用口感皆與疣果匙薺類似,一旦出外採尋動作過慢,結果也和疣果匙薺花苞一樣,早被捷「手」先「採」了。

與疣果匙薺同為十字花科的歐洲山芥是山芥屬(Barbarea)兩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30-80公分,相較於疣果匙薺則低矮許多,全株光滑無毛。單一或分枝的莖直立,幾近四方形。基生葉呈蓮花座,羽狀分裂,頂裂片大,呈橢圓形,2-3對小側裂片。總狀花序頂生,四片花瓣黃色,1.2-1.5公分寬,比疣果匙薺的四瓣黃花略微大一些。

雖然歐洲山芥與疣果匙薺未開花的花苞滋味如同青花菜,卻不像疣果匙薺被當作入侵性的外來植物,主要是歐洲山芥含有皂素,可以抵抗十字花科的害蟲,種在農田周遭,以免農作物遭蟲害。疣果匙薺每株植物的種子產量200-10000粒不等,自18世紀傳入瑞典,至今已蔓延挪威各地,危及挪威本土植物的生長環境;幸好是一種可食用的野生植物,似乎應該多加推廣,若能眾所皆知,春天來時大夥兒爭先恐後出外採食新鮮花苞享用,或許能減緩疣果匙薺四處蔓延所造成的生態威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