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謝欣惠(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每年十一月,我都會想起爺爺奶奶的故事。
他們倆的故事,是我在工作坊中很常用的案例,因為這是一對相恨相殺的夫妻。
爺爺是獨子,爺爺的爸爸從大陸來台灣,身無分文,曾經入贅又離婚,娶了第二任老婆,生下爺爺,但是沒幾年老婆就過世了。爺爺是由同父異母的姐姐帶大的,念了國小,國中開始跟著親戚到處工作。
奶奶是養女,那個年代,女生多半沒有機會上學,很小就開始工作,非常能幹,長大後,就嫁給了爺爺。爺爺平日幾乎不說話,常酗酒,一喝酒就鬧事;奶奶一直要求爺爺去種田,多做點事,但是爺爺喜歡顧雜貨店、下棋,看在奶奶眼裡,這是一個不長進的男人。
在工作坊裡,我會邀請兩位成員來扮演我的爺爺奶奶,用「薩提爾模式的溝通姿態」來呈現他們的互動。他們兩個人的溝通模式,奶奶是指責,爺爺一開始討好,接著會打岔(酗酒),而後,奶奶就會打岔(情緒失控、離家出走、鬧自殺)爺爺就又回來討好,如此循環大半輩子。
我請角色扮演者體驗在這樣的循環裡,內在最真實的感受。扮演奶奶的角色會先說:「雖然我在指責他,但是我其實很害怕、傷心,害怕他不重視我、不在乎我,也很害怕他棄家而去,他看起來很不快樂,總是在喝酒,是不是我這個老婆做的不夠好?我不是真的要自殺,但是我太痛苦了,也只有這個時候,他會來找我,我才感覺自己被在乎。」
奶奶把爺爺的不快樂,攬在自己身上,對自己有許多的自責,但是她也非常不快樂。我問角色扮演的奶奶說,那你最真實的期待、渴望是什麼呢?
奶奶說:「我期待他開心快樂,更喜歡這個家,可以跟我說更多話,我很想跟他親近、靠近,很希望他重視我、愛我,這樣我才會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爺爺的角色扮演者會說:「我很怕妳,因為我覺得妳看不起我,也看不起我做的事,我一直感覺到不被了解、不被接納、不被看見,很沒價值,我說了也沒用,只能靠喝酒。有時候心裡苦也不一定跟妳有關,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回事,也很挫敗、難過,有時候我很憤怒、委屈,身為男人,沒有背景,我幾乎不敢有期待,不管對妳、對自己都是。」我也問爺爺,對奶奶的真實期待是什麼呢?
爺爺:「我其實很渴望被看見、被尊重,希望妳認同我、接受我。」
當角色扮演者各自說出自己內在的心聲時,很多人都流下眼淚,因為,這也是非常多伴侶的心聲,只是,我們常常重複熟悉、自我保護、無效的討愛模式,傷了自己、對方,最後,造成內心的撕裂與遺憾。
我們總是高估了對方,但也小看了愛的力量。
真正的去覺察、聆聽自己的內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擔心害怕什麼?尊重自己,重視對方,給自己一個好好表達的機會,真誠如實,從真心表達,也許就會發現,愛就在當中流動。這也是薩提爾模式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