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盡量出門走走,多接觸陽光,幫助緩解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每年到了秋冬,是否覺得自己特別容易感到低落、無精打采?身心科醫師指出,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換季不適」,而是「季節性情感疾患」,又稱季節性憂鬱症;一般而言,患者會有五大典型症狀,需要從四大面向予以改善。
最近天氣漸漸轉涼,小婷發現早上愈來愈難起床,整天都提不起勁。原本對工作充滿熱情的她,現在卻常常感到焦慮和倦怠,對周遭的事情失去了興趣。她更加地渴望甜食,希望能用美食來填補心中的空虛感,但吃完後仍感到沮喪,甚至對逐漸增加的體重覺得內疚。
吃太多、容易累
留意典型症狀
她經歷了連續幾天的無力感,每天早上從床上起來變成了挑戰,求助醫師後,她才注意這種情況每年到了秋冬就會重演,原來是「季節性憂鬱症」造成的,透過適當的作息、飲食調整,以及搭配藥物治療,才逐漸恢復往日的活力。
新竹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醫師鄭佳益表示,季節性情感疾患(SAD)患者,通常在季節轉換時會出現情緒變化,最常見的是天氣轉涼、日照減少的秋冬時,會出現憂鬱症狀,而在春夏時期情緒則逐漸好轉。它是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或雙相情緒疾患(Bipolar disorder)的其中一種。
五大典型症狀包含:一、情緒低落、持續感到悲傷或空虛;二、對平常有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三、吃太多,造成體重增加,尤其是愛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四、睡眠過多,早上難以起床;五、體力下降,常感到疲勞或沒有動力。
近期常在診間碰到季節性憂鬱症患者的鄭佳益醫師說,碰到類似情緒症狀不用過分焦慮,可以先練習以下四個簡單的自我照護步驟,幫助緩解症狀:
一、盡可能多接觸陽光:即使是陰天,在白天也盡量出門走走,或是坐在窗邊辦公,增加日照的機會。
二、規律運動:可以刺激身體分泌幫助提升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無論是重訓、有氧、瑜伽或騎自行車,都有助於緩解憂鬱情緒。要留意在睡前至少四小時進行,以避免運動後失眠。
三、均衡飲食:避免精緻的甜食,選擇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如全穀雜糧、水果。
四、規律作息:維持固定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這樣有助於穩定情緒和生理時鐘的節律。
若影響日常生活
尋求專業協助
鄭佳益強調,如果每年秋冬經常感到情緒低落,出現類似憂鬱症的症狀,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請不要忽視這些訊號。無論是透過作息調整、生活習慣的改善,或是專業醫師的治療,都有機會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快樂。尤其當出現無力面對生活時,更應立即尋求醫療的協助。
季節性情感疾患是可以治療的,千萬不要擔心,患者並非孤單一人作戰,這種情況每年都影響著許多人。如果發現周圍的人在秋冬時節感受到類似的情緒波動,鼓勵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早期治療不僅能夠改善情緒,還能幫助提升生活品質,讓每個季節都能過得舒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