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文平(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長)
最近走到哪裡都在討論人工智慧(AI),一時之間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問題再度被熱議,一些還要靠人類勞動的事情被戲稱是用「工人智慧」在處理。人工智慧與工人智慧之間誰厲害的辯論尚且無解,但是人工智慧的技術已經悄悄的侵入了各領域,應該無庸置疑。
新聞產業也在這波人工智慧浪潮下逐漸「上車」,一些媒體開始開發自己的「生成式AI」。這些生成式AI目前可以協助製作新聞標題,除了可製作出符合自家媒體風格的標題,還可生成其他媒體風格的標題做為參考。部分媒體設計的AI,甚至能將輸入的原始資料「整合」成為新聞報導風格的「文章」,只要把網址貼上去就好。雖然目前多數媒體還不敢大張旗鼓,只處理一些類似「內容農場」的主題,例如星座、美食或網友的意見等,不過AI逐漸被運用在新聞報導已是不爭事實。
除了寫新聞,AI報新聞也不稀奇了,電視台紛紛推出AI主播,不管是仿真人的主播或是虛擬角色的主播,每個AI主播一開口都唯妙唯肖,彷彿真人講話,就像前一陣子網路上流傳的AI孫燕姿,運用AI技術讓孫燕姿唱周杰倫的歌都沒問題,雖然這些虛擬的聲音被評為缺乏溫度。
AI用在新聞產業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1980年代新聞界就已嘗試所謂「自動化新聞」,也就是讓機器人自動寫新聞。近年來因為所謂「自然語言技術」發展,讓AI寫報導這件事變成真實。然而,過去新聞或媒體工作多半依照人類直覺進行工作實踐,也就是發掘新聞線索或報導新聞可能還需要很多人類的知識與思考,但自從不同科技技術被引進後,新聞媒體工作流程愈來愈多被充滿合理性概念、效率和速度的科技取代,某些脈絡情況下,這點的確帶來了更高效率及有效性。一位媒體工作者就跟我分析,他親自寫一則新聞可能需要半小時到1小時,用AI的話,15分鐘就完成。
科技這種東西一直以來都像是「雙面刃」,AI的發展代表著一種知識持續進步和數位技術革命,但也引發人們對AI是否取代勞動或可增強人類能力的爭議,例如AI是否如顯微鏡和望遠鏡這類科技一樣,只是智力輔助?或未來包括書寫這種人類的技能、或新聞報導這類反映社會真實的工作,都會由AI代勞?那麼我們的社會又會變成什麼樣子?頗耐人尋味。
AI寫新聞或報新聞這類的問題,是AI技術逐漸擴散到人類社會的一個例子,和利用AI處理瑣碎事物情況不同,AI處理新聞或媒介內容,涉及一些牽動社會的根本問題,亦即是「我們是否要讓AI代替人類發聲?」過去媒體被認為是所謂的「第四權」,不但反映民意也負責監督政策,如果未來多數的新聞都讓AI處理,那麼我們可能要思考AI會怎麼處理這些問題,因為很多研究都證明,AI可能會深化人類社會的偏見、歧視以及出現被稱為是AI幻覺的「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當然上述憂慮可能在AI技術更為進步之後解決,但問題是,擁有「工人智慧」的人類,未來要把自己定位在哪個位置上。當我們把原本一直是屬於人們需要學習的基本技能大量交由AI代勞,人類未來要學習什麼?是否未來人類學習的知識都會轉化成為「檢查」或「指揮」AI工作而已。
這篇文章結尾之際,心血來潮,我把所思所想讓AI來寫一段,結果AI告訴我「AI不是『工人智慧』的對手,而是它的盟友」,依照AI的說法,未來人類將與AI「共生」,看起來在AI的世界裡面,已經「定位」了人類和AI的未來,不過我好奇,是誰決定了AI說人類和AI未來是共生關係,而不是其他類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