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美國大選變天,川普重返白宮,他鼓勵美國境內增產石化能源,包括頁岩油及天然氣;據了解,在川普2.0時代,台灣很有可能增加對美能源採購,除了縮減台美貿易順差,也有望解決中油煉油廠脫硫設備量能不足窘境。
台灣已連續6次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觀察名單,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大幅揚升,雖然這是因為美國對台灣晶片等資訊通訊產品需求龐大的必然結果,但台灣還是得設法降低台美貿易順差。央行對此提出解決建議方案,擴大對美採購能源、農產品,以及軍品。
農產品價格本來就低,對於縮小貿易順差效果有限,軍品部分台灣下單已多,只是美國無法交貨。但能源則相對有成長機會,台灣幾無自產化石燃料,加上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又是傳統能源的擁護者,台灣有機會增加對美國採購原油。
低硫原油 符合環保
行政院也意識到此問題的重要性,決定通盤研究改善對美貿易順差龐大的狀況,能源被行政院視為重要項目,因此本周已先下封口令,禁止中油對外透露未來原油採購布局。
中油對美採購原油逐年增加,今年到目前為止,已與向沙鳥地阿拉伯的採購量比肩,各占3成,中油認為美國的油源更適合中油煉油廠現況,且中東地緣政治風險是個風險,分散油源符合能源安全訴求。
據了解,經濟部能源署並未指示中油應該向哪個國家採購原油,而是由中油自行判斷,中油坦承,以中油現在煉油的能力,美國生產的原油比較適合他們。
中油發言人柯珂如表示,中油自2017年開始進口美國西德州原油迄今,進口數量逐年遞增,主要是因為美國原油價格具競爭力,符合中油原油煉製效益評比要求,加上中油大林煉油廠第3加氫脫硫工場於2022年底停產,導致高硫原油煉能下降,為維持整體煉量,以進口美國低硫原油因應,滿足國內低硫分成品油需求及符合環保規範。
油源分散 更有保障
能源學者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梁啟源表示,比較近年原油進口國占比排名變動,發現美國占比快速提升,科威特占比顯著下降,研究機構指出,不同來源的原油品質不同,原油的價格、運輸路徑及時間與成本,以及煉油廠的需求及能力,都是採購時要考量的因素。且因為台灣的原油都要靠進口,因此來源自然是愈分散愈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