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宋人的《太平廣記‧神仙》中,記錄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洛陽人郭文,隱居在餘杭天柱山的石洞中。曾經有一隻老虎張著嘴來到他的石屋前,好像有什麼事求他做。郭文把手伸到老虎喉中,發現原來喉嚨裡面卡了一根骨頭,於是他就把骨頭掏了出來。
從此,這隻老虎常常順服地跟隨在郭文身旁,也可以隨意撫摸或牽著牠走。郭文如果出山,老虎一定跟著他,即使來到城裡的人群中,也像狗或羊一樣低著頭跟著郭文走。顯而易見,這隻老虎是通人性,懂得知恩圖報的。
大概因為這隻老虎的所作所為與人們的認知大不相同,所以這件事迅速傳播開來,最後竟然傳到了晉朝皇帝的耳中。於是,皇帝把郭文召進宮來,好奇地問他是用什麼方術馴服了老虎。
郭文回答:「我只是順應著自然的規律而已。人沒有害獸之心,獸也就不會有傷人之意,何必用什麼方術呢?你撫愛老虎,老虎就追隨你,和百姓沒有兩樣;若你虐待百姓,百姓自然仇恨你,如此他們也就變成老虎了。治理百性和馴服猛虎,有什麼不同呢?」
郭文這一句:「理民與馴虎,亦何異哉?」可謂寓意深遠。
老虎也好,獅子也罷,作為自然界中最令人恐懼的猛獸,當人類對於牠們缺乏深刻了解時,委實可能充滿恐懼。也因此,《水滸傳》裡的〈景陽岡武松打虎〉方能夠萬家傳頌,一眾鄉親把武二郎當做英雄抬舉。但當人們深刻地了解老虎,並與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之後,或許,老虎遠沒那麼可怕。
對那隻骨頭卡在喉嚨裡的老虎來說,郭文是牠的救命恩人;對郭文來說,自然界有其規律,如果人與野獸之間只有相互幫助,沒有相互傷害,那麼,哪怕是老虎也沒有那麼恐怖了。郭文的這層認理解,可能與他篤信道教、強調順應自然有關,但也一定跟他與那隻老虎的親身經歷有關。
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還不是郭文與老虎之間的故事,而是他在面對皇帝「先生馴虎有術邪」的詢問時,藉機將理民與馴虎聯繫了起來,特別強調「撫我則後,虎猶民也;虐我則仇,民猶虎也」的觀點。用旁敲側擊的方式提醒晉朝皇帝,對於老百姓的治理,應該少一些暴虐的刑罰,多一些寬容的照拂。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晉朝皇帝非常欣賞郭文的觀點,甚至想讓他在朝廷裡做官;然而郭文卻推辭不幹,進了鰲亭山,繼續他隱居與修道的生活。為什麼?可能與他一心只想得道升天有關,但更有可能的是,他認為晉朝皇帝不太可能改變對待老百姓的態度與治國理政的方式。
按照《太平廣記》上的說法,遁入深山繼續修道的郭文,後來果然如願以償得道成仙了。至於晉朝,則與中國無數封建朝代一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段令人嘆息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