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產】義竹賽鴿笭

文/Ning |2024.11.07
207觀看次
字級

文/Ning

台灣有很多地方上的民俗慶典,例如我曾經參加過南投同袍的「吃丁酒」,也參訪過十分寮的「放天燈」;台南人有所謂的「做十六歲」,那是家中長子、長女的成年禮;還有很多人看過或參加過的「鹽水蜂炮」。而嘉義縣義竹鄉,也有一項讓當地人津津樂道的重大活動──賽鴿笭,總能吸引外出的囝仔,放下身邊的工作返鄉共襄盛舉,爭取榮譽。

「鴿笭文化季」可謂是義竹重要的文化資產,三十多年來,賽鴿笭已成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休閒活動之一。鴿笭,指的是裝在鴿子尾部,使其受風的發聲器具。每年到了四月初,當揹著木笭的鴿子飛上天時發出的「嗡嗡」聲響就會迴盪在鄉內,熱鬧滾滾的聲浪將持續一個月。

簡單來說,「賽鴿笭」就是鴿子的負重比賽,又分為「私笭」、「公笭」兩項。

私笭賽,由甲方拿出鴿笭一百六十個,讓乙方的鴿選手來背。若乙方鴿選手只背回一百三十個,即表示乙方損失三十隻以上的鴿選手,次日,甲方就可以拿回一百三十個鴿笭。如此步驟,要連續進行三回合的賽事。

至於公笭賽,比賽時間從早上八點至中午十二點,由兩村交互對戰,以抽籤方式決定先後。規則很簡單,讓背著木笭的鴿選手從對方村莊飛回來,村民可用各種方法攔阻鴿子抵達終點,減少對方得分的機會。隔日攻守互易,視飛回的鴿笭數量決定勝負。

但要注意的是,鴿選手未起飛及飛翔當中都不能捕捉,且只能捕捉未飛過莊界中線即落腳者;此外,在村莊內可用捕鴿器,但在田野等空曠地只能徒手捉鴿,當然,更嚴格禁止使用捕鴿網。也因此,各種有趣的追捕畫面,每每讓人捧腹。

而被對方村莊捕獲的鴿選手,即稱為「俘虜鴿」,等比賽結束後會再進行拍賣,稱為「贖鴿會」。俘虜鴿可自由購買或由鴿主贖回,價格視其品種及飛行能力而定,拍賣所得則做為村落聯誼基金。

多年來,賽鴿笭已成為定期的地方民俗活動,不僅拉攏了村落間的情感,凝聚起地方向心力,更因兼具民俗特色,透過媒體報導,讓外地民眾對賽鴿笭文化產生興趣,同時提升當地能見度,進一步帶動地方觀光與經濟繁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