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導彈演習引發中東緊張情勢,以色列揚言要針對伊國核武設施實施轟炸,伊朗重提「要讓以色列從地圖消失」,美國也在中東展開軍事演習,要求伊朗停止核武計畫。第三次海灣戰爭似乎可能隨時一觸即發,讓油價有機會飆到兩、三百美元一桶的天價。然而,這樣的緊張氣氛在各方不退讓的叫囂之後,真會走上戰爭之路嗎?
伊朗本身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國,出口收入占總收入的九成,連國民收入的七成以上都來自於石油出口。如果因為戰爭而中斷石油出口,伊朗自身的傷害會相當大。對外,伊朗總統在伊斯蘭首腦峰會上便明白表示,他不認為三國之間會發生戰爭。
以色列與革命前的伊朗是中東地區堅定的擁美力量,在伊朗新勢力崛起後,以色列與伊朗之間便展開數十年互相叫陣。但以色列的軍事力量要想要單獨對抗伊朗,或是想要轟炸伊朗核子設施,都將面臨實力不足與目標不明確的窘境。目前以國總理與副總理的高分貝語言,一般相信是要轉移國內支持度不足的政治劣勢。
美國領頭打過兩次海灣戰爭後,支持的國家越來越少,面臨比伊拉克加阿富汗國土面積都要大的伊朗,很難以因為擁有核武發展可能性,而發動全面性戰爭。當年的恐嚇沒能阻止印度及巴基斯坦發展核武,之後卻又對這兩個國家表示友好,這態度讓伊朗更明確知道核武發展是勢在必行,讓美國失去了強硬立場。
眼前可見的,美伊之間存在的張力,讓即將卸任的布希總統不敢貿然發動戰爭來解決,只好一方面配合以色列的強勢進行外交手段,讓以國國內氛圍不至於太過急躁,另一方面也以喊話的姿態維持美國的尊嚴。但在面臨實質的利益上,三國之間顯然仍向避免擦槍走火這端隱這端隱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