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心
九月二十日星期五早上,九點二十三分,全校進行防震演練。九二一地震,二十五年了,每年的防震演練,學生已經很熟悉,但要能感同身受,體會當年受難者的心情,似乎沒那麼容易。
國文課,剛好上到劉光瑩的〈與921說再見:20年的生命練習題〉。介紹了報導文學的特性和作者的故事後,我要學生在課本書眉寫上自己生命中最愛、最重要的五個人。學生思考了一下,大部分的學生很輕鬆就寫下了爸爸、媽媽、阿公、阿媽、兄弟姐妹或者同學;有的學生則苦思了一下跟我說,他只能寫下三個人。請學生分享他們寫的人,他們的眼神有光,可知道這些人在他的心中占有極重的分量。
我看了一下全班,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寫的這些人都因為一場災難同時離世了,你怎麼辦?那會是怎麼樣的心情?」學生愣了一下,有學生直覺就說:「那我也會一起死掉。」但我沒有要學生口頭分享。下課鐘響,我請學生回去想想看,再把心情寫在聯絡簿的札記裡。
隔天,我看了學生的札記分享。有學生寫:「面對這從未想過的問題,竟不知為何,只是稍微想像,眼眶就覺得溼潤。」有學生寫:「我不知道能做什麼,也不願意去接受事實。」有學生則寫:「我會難過得無法自拔,久久不能平復,甚至希望他們能帶我一起走。」
欣慰的是有學生反思,自己平時是否有將愛表達出來?面對親友的離去,是否能好好告別,不留任何遺憾?有學生則說:「不能知道也無法預測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來,只能祈禱每一次的天災都不會失去自己最愛和最重要的人。」
十四歲的孩子,並未經歷二十五年前的天崩地坼、妻離子散,我不知道他們能否理解課文中九二一震災倖存失依兒一路走來的艱辛。我在課文提問時小心翼翼碰觸死亡的議題,訴說自己曾經歷的生離死別,希望學生了解所愛的人都在身邊是多麼幸福的事。說著說著,我忍不住悲從中來,語氣有點哽咽,這時,瞥見幾個孩子也潸然淚下,偷偷拭淚。
我突然理解作者所說的「每次講述和面對,就像是在傷口上塗藥,儘管痛苦,其實是給傷口癒合結痂的機會。」我多麼幸運,雖然生命中有些風霜雨雪,但一直有學生聽我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