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台灣在AI半導體技術的研發上取得領先地位,並積極將此技術整合於醫療領域,期望成為國家的「第二座護國神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產學及園區業務處處長許增如昨指出,隨著2025年超高齡社會的到來,AI應用正迅速進入醫療體系,透過數據分析和數位工具的輔助,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及資源利用率,讓患者受益。
許增如強調,智慧醫療對醫師而言,能有效減少負擔、提升效率。過去醫師判讀磁振造影(MRI)時,需耗費大量時間來分析、標註和診斷,但有了AI自動判讀系統後,不到1分鐘即可完成數據記錄,大幅協助醫師迅速精準地診斷病情。
許增如指出,國科會自4年前起就推動產學跨界合作,積極串聯醫療和科技產業,加速智慧醫療產品實證應用,並在新冠疫情期間驗證AI在遠距醫療中的應用潛力,推動的「智慧醫療產學聯盟計畫」匯集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組成AI「國家隊」目前有18項計畫進行中,推動智慧醫療產業鏈的發展。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在智慧醫療領域有所突破,院長王植熙表示,該院在國科會的支持下,打造HOPES(Hepatoma-Omics-Patient E-Journey System)平台,專注肝癌病患療程,匯集病歷、放射影像和治療方法。
為推動智慧醫療發展,國科會計畫整合產業界、學界及醫療機構的資源,並與ICT領域的大廠攜手合作,致力於推動全齡、全領域的照護,將遠距照護技術擴展至居家及社區場域,實現精準健康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