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說到「古錐」一詞,一般人多用來比喻可愛、有人緣、聰明伶俐、活潑無邪的幼童;對於講話風趣,有機鋒的老人,則戲稱為「老古錐」。
事實上,「古錐」一詞並非來自閩南語,而是起源於唐代的佛語。
根據《佛光大辭典》的解說,古錐為禪林用語,指住於毘耶離城之維摩居士;老古錐,指老練圓熟之師家。
《從容錄》:「藥之作病,鑑乎前聖;病之作醫,必也其誰?白頭黑頭兮,克家之子;有句無句兮,截流之機。堂堂坐斷舌頭路,應笑毘耶老古錐。」文中即有老古錐一詞。
「錐」是鑽物的工具,佛經引申為「使人通悟道理、發人深省的媒介或方法」,有醍醐灌頂之意。
《滁州瑯琊山覺和尚語錄》:「就像剛被洞山在腦後那麼一錐一樣,整個人都神清氣爽起來。」本是譬喻之說,後來形容帶有機鋒、語多巧智的禪師。
此外,《舒州龍門佛眼和尚語錄》:「宗師你與人方便實在太慈悲,你的話實在古錐。」《虛堂柏嚴錄》:「版齒生毛老古錐,夜深聽水爐邊坐。」《五燈會元》:「實在羨慕這個玄沙老古錐。」以上經典,都曾提到古錐一詞。
古錐,一說「勾錐」,如此才符合工具用途;一說「駒騅」,訛音白字的語源,泛稱駿馬;另一說乃「鉤錐」之誤寫,為殼斗科錐屬喬木。個人認為,文字有其時代性和適應性,隨著時間和社會演變,或許有不同解釋,但溯及歷史源由且已積習成俗,仍以「古錐」比較合宜。
必須說明的是,閩南語的表達方式,有時正反兩面解釋皆可。如「夭壽」乃非常、極度之意,引申為表達不滿、驚訝、遺憾或是過分、惡毒的,如「夭壽短命」,詛咒別人夭折、短命早死,是反面的意思;正面如「夭壽好玩」、「夭壽美」、「夭壽甜」,卻表示極端的好。
換言之,古錐也可作如是解釋,正向是可愛、討人歡喜之意,反面則是指「幼稚、無知、沒心機」。
比如有人個性憨直,但缺乏縝密思考,不會惡意害人,言詞卻不知折衷變通,很容易無心得罪人,就會戲謔說他「實在有夠古錐」,如此相對圓融,也不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但這是反諷之詞,千萬別誤以為是稱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