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小學階段,老師特別關注孩子上學是否開心。圖/藍筱琦
圖/藍筱琦
文/藍筱琦
一學期兩次,各十分鐘,這樣的安排雖然時間較短,但卻高效直接,能夠儘速找到個別問題對症下藥!
荷蘭中小學的親師溝通,可以用簡潔高效來形容。不論是小學、中學,家長會都是老師與家長單獨一對一進行交流,一學期有兩次,各十分鐘。
這樣的安排雖然時間較短,但卻高效直接,具針對性,能夠儘速找到個別問題對症下藥!另一方面,減少全體聚會需要凝聚集體意識的時間,不但減輕了家長和老師的負擔,似乎也減少家長聚集後,彼此之間的比較心態,再者少數人的意見也能被個別照顧到。也因為時間有限,親師雙方直接講重點,非常有效率。說真的,其他家長的想法或其他學生的表現,與我和我的孩子一點關係也沒有。
到了中學階段,每個學生可以選擇三門科目,與科目老師各交流十分鐘,通常會選擇成績較差的科目進行討論,如果學生成績很好,可以選擇不參加。我家大孩子成績很好,第一年我選擇了三科去跟老師交流,結果老師一臉疑惑的樣子,成績這麼好要談什麼?後來幾年我就不再參加了。但我家小的就是三科不夠用,有很多科需要個別談話,平均下來,也算是有效利用老師時間,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微笑)。
★親師會談的重點不單只是成績
參加了幾次就發現短短的十分鐘,荷蘭小學親師座談的三個重點:
一、孩子上學快樂嗎?
二、孩子遇到困難時,會不會冷靜退一步,思考解決方法?
三、孩子是否有學習的熱忱?
仔細想想這不就是人生?小學階段,老師特別關注孩子上學是否開心。比如老師會分享他觀察到的在校交友、社交狀況,會詢問孩子在家裡的情形,會不會跟手足、鄰居一起玩,課後有沒參加運動社團等。
中學階段,親師溝通大多是學生和家長一起參加,家長在線或在現場旁聽,偶爾參與討論。導師與學生對談,談學習情況和大學申請計畫,家長則簡要提問。家長在這種溝通中,角色較為被動,這種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獨立,練習自我反思和規畫自己的未來。
家長常在會談中,知道很多孩子回家沒講的事。這階段老師就比較不會過問家裡狀況,慢慢把中學生當成大人看待。在荷蘭,十六歲是個預備成為大人的年紀,例如去看醫生或去藥房領藥,必須自己預約、自己領藥,十八歲就是成年人,我看不到他的銀行帳戶明細,除非他授權分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家孩子的荷蘭小學,家長會是在上學時間白天來進行,學生放假一天,老師利用正常上班時間與家長交流,不會占用老師的下班時間,家長如果要上班,需要自己調整時間。這種安排雖然對上班的家長有一定挑戰性,但也體現了對老師工作時間的尊重。
中學倒是都用晚餐後的時間,而且會談完,還會開放學校大廳讓家長留下來交談或問問題,並且提供小點和飲料。與其他家長聊天,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主題,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