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益寧
六年來,夫家七名手足「輪班」,每日上午攙扶今年九十五歲的婆婆至郊區步道健行,下午協助在家做肌力運動,小夜、大夜負責守護她。家人齊心協力只為避免長輩臥病在床。
執行周到,仍不免意外發生。七月中旬,步出家門的一瞬間,婆婆突發暈眩跌倒,右邊髖骨與手掌受力過大,身體稍有移動,婆婆便喊痠麻。小叔當下決定載婆婆去醫院檢查,卻遭婆婆強力否決,因為她抱持「忌西醫」的觀念,甚至連照X光檢查骨頭也不接受,只相信中醫、民俗與自然療法。
小叔第二天,即租借電動氣墊床。自從跌倒那刻起,婆婆作息便囿限於一張床,除了後來請照服員擦澡,子女的陪伴切換為看護模式。姐姐準備了筆記本,輪值者何時侍奉中藥、營養品,換尿片,更重要的是每小時為其翻身、按摩,都必須一一詳實記錄。
輪到先生值班時,我助理兼紀錄;起初幾天,小女也請假返家,十多天從上午到傍晚,為阿媽做貼心服務。利用零碎空檔翻閱日誌,我認識每個人的筆跡,並且參考姐姐們和妯娌的優點,學著修正自己不足之處。
服侍湯藥,示範帶動舉雙手與左腿簡易律動難不倒我,按摩、換尿片、翻身,和先生一起完成;婆婆總客氣向服務她的人道謝。全家合作,二十幾天後,婆婆自己能出百分之七十的力翻身。
不讓長輩受過當醫療之苦,看著她身體日漸康復,零褥瘡,每位家人咸感欣慰。一枝筆、一本筆記本,見證家庭成員愛心接力的一步一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