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立法院在預算評估報告當中揭露,國內薪資有「3低」現象,包括:GDP分配與受僱人員報酬低於美、日、韓;未達平均薪資勞工比率連年增加;以及實質經常性薪資連3年負成長,使受薪階級對亮眼的經濟成長率表現和《富比世》公布全球最富裕國家排行台灣超越中日韓等評比數據,相當無感,甚至反感。
行政院第2次經濟發展委員會將於17日召開,重中之重的討論重點就是薪資成長。
關於薪資議題,在前次經發會顧問會議中,擔任經發會「包容成長組」共同召集人的行政院祕祕書長龔明鑫就曾指出,過去大家關注是最低基本薪資,但目前最基層的那個部分,已有最低工資法等相關規範,在基本工資之上,仍有多數人普遍被認定屬於低薪的範疇,卻不在法律保障範圍內。
龔明鑫認為,首先要對基本工資之上的「低薪」進行定義。因此,預料將於下周四召開的第2次經發會,將就「低薪」的定義進行討論,先把低薪族群匡列出來,才能以明確政策提供薪資提升的支持。
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提到,近5年我國GDP成長2成多,但不僅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分配予受僱人員報酬占比減少,甚且在我國經濟表現優於美國、日本及韓國下,受僱人員所分享到經濟成長之分額卻不如該3國,致受薪階級對經濟成長之感受有限,尚待行政部門研謀善策以縮減該等落差。
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並揭露,我國勞工全年總薪資低於全體平均數的比率亦從2015年65.79%連年增加至2022年的68.61%,創近年新高。
至於第3低,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指出,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已連續3年負成長,2023年實質總薪資則自2017年以來,7年來首次負成長,顯示經濟成長 結果無法有效反映至民眾薪資水準,政府宜密切關注此等現象,積極研議相關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