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台灣秋冬期間因擴散條件差,空氣品質往往不良,環境部昨修正發布《空氣品質標準》草案,提出「建置區域聯防」、「落實精準應變」以及「強化受體防護」的3項新作法,「強化受體防護」採即時發布防護通知訊息,讓民眾在空品不佳時能提前防護。
環境部長彭啓明昨天表示,本次空氣品質標準是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務實加嚴各項空氣汙染物標準,包含PM2.5年平均值由15微克每立方公尺下修至12微克每立方公尺;日平均值由35微克每立方公尺下修為30微克每立方公尺,預期搭配第2期及第3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的推展,新修正的標準將於明年正式上路,達標年為2030年。
環境部提出「強化受體防護」的創新作法,將以小時濃度達AQI紅色警告等級時,即在空品監測網及環境即時通App發布防護通知訊息,以利學校或敏弱族群採行防護措施,較先前達預警等級時,至少提前2到4小時以上。該措施10月起試辦,明年初正式上路。
其次,根據過去空品不良日數統計發現,在特定天氣型態下造成紅害的比例較高,因此面對今年秋冬季節,環境部將「建置區域聯防」,在特定天氣型態下空品不良時,上風處空品區也會同步啟動應變。
根據環境部統計,歷經第一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的推動,空氣品質已有顯著的改善,細懸浮微粒(PM2.5)紅色警示站日數已由2018年秋冬季節217站日,降至2023年的16站日,改善率達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