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本周一公布六月物價,代表長期物價走勢的核心物價年增率達百分之三點七,是十二年來新高;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達百分之二十五點八九,創二十八年來新高;總體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百分之四點九七,也是十二年來的第二高。
最讓消費者怵目驚心的是,外食價格一年來平均上漲一成以上,創下十八年以來新高;從三餐、消夜到營養食品,不論中西式、米麵食無一不漲,而且漲幅都是兩位數;這些都是上班族每天必須的支出,眼看薪水紋風不動,支出卻節節上升,當然憂心忡忡。
目前物價的兩大因素交通類和食物類,前者原料全部仰賴進口,後者也泰半是外來品,成本並非操之在我。對於台灣這種小型的開放經濟體而言,此時此刻,唯有理性面對輸入性通貨膨脹本質,找出妥善對策。
油電雙漲,物價騰升,民生痛苦指數居高不下,前後政府都要負責。前者在選前未反映油價成本,蓄積巨大漲勢,使問題加重
;而新政府就任後,兩度調漲油氣價格,在七月夏季用電尖峰鬆動電價。雖然都是迫於成本壓力而不得不然,但缺乏疏導民怨的設計,也看不到財經老手的創意,顯示「馬上漸漸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這次國際性物資上漲,來自能源和糧食兩大缺口。在能源方面,人為哄抬炒作是國際油價飆升的關鍵。根據資料顯示,過去一年有超過二千六百億美元(台幣七點九兆)的投機基金湧入了商品期貨市場,短短四、五年內就成長了將近二十倍。這些投機資金共斬獲了五兆美元(台幣一百五十二兆)的利潤,其中有至少一半的資金轉戰原油期貨市場。做手翻山倒海,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一年來暴增一倍。
糧食方面,國際農產品市場供需失衡,加上貿易國保護市場、限制輸出和糧商炒作,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驚人上漲, 亞洲國家漲幅尤其顯著。魚米之鄉越南,物價漲幅更超過二成,工人階級入不敷出,引爆勞資衝突,政府出面主導調升工資,導致生產成本激增,加上匯率大貶,增加經營的風險,讓廠商未來發展蒙上陰影。
開源不易,只有從節流下手。為因應物價上漲,近來有不少穿西裝打領帶的白領階級改搭公車、捷運,以減少油耗或搭計程車的支出;上班族也減少了聚會和餐敘,改帶自製的便當上班,營養均衡又衛生,雇主也配合添置冰箱、微波爐和蒸飯等設備方便同仁利用。
人人希望生活更好,但安逸並無法幫助我們達成此一目標。倒是新發明和創意,可以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為防止氣候暖化和化解國際糧食危機提供助力。由於電費暴漲,造成蒸氣洗衣機、低耗能壓縮機冰箱及LED電腦螢幕等節能設備走紅;這次八大工業國高峰會東道主日本,利用去年積雪製成新聞中心的「天然空調」,展現卓越的綠色科技和落實「零碳排」的企圖心,都值得我們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