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文訊二十五歲嘆文學的寂寞

 |2008.07.07
824觀看次
字級

老作家們仔細的端詳著「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巡迴展」中的面容,看見昔日百花齊放的文學丰采,以及一個個動人身影。看著這些作家的容顏,感謝他們用文字為社會建立了一個永恆的文學世界,親炙他們深刻的心靈,社會因而豐盈。

文訊雜誌創刊二十五周年,舉辦了此項巡迴展,但是總編輯封德屏紅了眼眶說,生日心願便是「找到一個家」!一九八三年七月一日,國民黨文工會創辦「文訊」,一路顛沛,至今依舊艱辛,國民黨遷出中山南路原址後,文訊便面臨「無家」的狀態,完整珍貴的台灣文學史料也有流離散佚的危機。《文訊》的苦,正反映了當前文學的悶。

一九九二年七月,《文訊》刊出「詩歌文學的再發揚」,編者指出

:「詩選停編,詩刊沉寂,詩人轉行。詩,難道真的死亡了嗎?」這其實不只是對詩的痛楚呼救,更是整個文學傳播的淒厲心聲。

本來,隨著社會開放、政治解禁、多元聲音形成、以至於思想上的百花齊放,加上國民所得提高、文化消費力增強,以為將替文學帶來廣闊的空間,出乎意料的是文學在二十一世紀卻呈現一種深沉無力,一種瘖無力,《文訊》失去了家,就是一個最重要警訊。

當前文學萎縮,陷入了惡性循環。社會中,有才能的年輕作家,沒有能夠維持創作的生活條件,單靠寫作無法在現實中存活,有才華的作家為了謀生而不能專注於文學創作,削弱了文學創作的能力,於是好的文學作品減少。沒有好的文學作品,讀者自然大量的流失。

為了存活,文學開始選擇性的向商業主義靠攏,向商業性妥協,更進一步造成純文學的弱化,甚至從三十年前的主流變成邊緣化。文學是一個社會的夢,替心靈提供了想像的空間,當文學無法提供夢想,這個社會就變得淺薄,空虛的心靈拚命追求流行、八卦、金錢、權勢,這正是台灣當前的危機。

馬英九總統曾自喻是「文學青年」,文建會主委黃碧端本身更是文學作家,如何讓文學能在台灣成為人心的珠璣,社會的錦繡,藉由文學的提升重振人文精神,由文學的靈動與感悟,給社會一個悠遠寧靜而雋永的角落,是刻不容緩的事,正如《文訊》需要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家。我們願意藉這個機會向所有堅持文學夢想、用筆在社會角落點燈的作家們致敬,因為有你們的努力,這個社會才有夢想,心靈的篝火得以保持燃亮,使文學得以繼續守護二十一世紀的台灣。

在副刊落寞、文學出版弱勢、文學社群虛無化的趨勢下,我們仍深信文學永不凋零,只有懷抱著這樣的信心與理念,這個社會才仍然充滿希望。「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巡迴展」讓人們看到過去文學的脈動與呼吸,現在棒子交到年輕一代手中,向過去的文學歲月致敬,更要開創未來的文學天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