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優格、優酪乳、乳酸飲料等產品口感酸酸甜甜,很難想像也與抗生素抗藥性有關,衛福部食藥署昨宣布6大任務,「市售乳酸菌產品中,腸球菌等潛在抗藥菌種的抗藥特性等,評估潛在食安危害及消費風險」名列其中。專家指出,如果攝取含有抗藥性的腸道益生菌產品,感染時投以抗生素,恐怕會失效。
行政院執行跨部會「國家級防疫──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衛福部食藥署肩負「提供抗生素生產或輸入數量、加強宣導民眾正確使用抗生素、加強查核抗生素無處方販售情形、強化抗生素供應主動監測、市售抗生素產品品質監測、食媒微生物抗藥特性研析」等六大任務。
其中最特別的是「食媒微生物抗藥特性」,王德原說,這建立在既有食品稽查業務基礎上,例如,採檢生魚片、早餐店販售即食食品時,依食品中毒相關規定,檢驗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及市售乳酸菌產品中腸球菌等潛在抗藥菌種的抗藥特性,在該跨部會計畫中,則進一步檢驗該細菌是否具抗藥性。
乳酸菌屬於腸道益生菌,舉凡市售優酪乳、乳酸菌飲料、膠囊錠狀等保健食品等均含有腸球菌,王德原說,如果產品中益生菌具有抗藥性,吞下肚後,就可能影響腸道菌叢,一旦感染生病,接受抗生素治療,即可能提高失效風險,因此,有必要檢驗是否有上述產品菌種是否帶有抗藥性。
對於食藥署檢測乳酸菌產品菌種是否帶有抗藥性,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相當讚許,他說:「這讓國內盤點抗生素抗藥性問題現況,補上一塊重要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