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晶晶
動物行為分為本能行為與學習行為,那麼,你知道什麼是動物的本能行為嗎?就是那些天生就會、不需要教的行為。
正趨光性 負趨光性
所謂「趨性」就是其中一種,指的是動物對環境刺激表現出趨向或是背離的現象,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飛蛾撲火」,如果在山上點一盞燈,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蛾類或是金龜子,會在燈火附近飛來飛去,光線就是其中一種環境的刺激,飛蛾會趨向光源,表現出「正趨光性」;舉一個相反的例子,如:半夜我們想去廁所,一開了燈,原本在廁所的蟑螂會飛快跑向陰暗的角落,這時蟑螂所出現的則是「負趨光性」。
還有一種本能行為,就是雄性動物會自然向雌性動物展開「求偶」的行為,例如「孔雀開屏」,就是雄孔雀利用尾羽的展開,來吸引雌孔雀的注意,而得到交配,或是雄蛙鼓起牠的鳴囊鳴叫,也是為了求偶交配,達到繁殖後代的目的,這些求偶行為也都是本能。
傳遞訊息 求偶遷徙
更有些動物會利用定向來「傳遞訊息」的行為,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蜜蜂,會利用不同的舞姿,來告訴同伴食物的方位與距離,如果食物所在的位置離蜂巢較遠,蜜蜂會利用太陽、食物與蜂巢之間的夾角位置,牠們就會跳著扭來扭去的舞蹈告訴同伴,如果食物距離比較近,蜜蜂會跳繞圈圈的8字舞,同伴便會知道食物距離短。
另外,常聽到候鳥或魚類集體的遷徙行為,例如洄游性的鮭魚,會在繁殖季節,集體回到出生地的河流繁殖,還有台灣的黑面琵鷺,每年會飛到北方的曾文溪口溼地過冬,春天的時候再飛回北方,這種候鳥遷徙、鮭魚的洄游,也都是本能的行為,不需要學習的自然行為。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觀察過哪些動物的本能行為呢?想想看,動物的本能行為是否有些什麼特殊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