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大奇觀 黃丁盛鏡頭細訴

曹麗蕙 |2024.09.18
544觀看次
字級
建於七世紀的馬杜賴「米納克什寺」,有十七層樓高的塔門,裝飾精美印度神話人物塑像。圖/黃丁盛
黃丁盛勇赴巴布亞紐幾內亞「食人族」地區,記錄當地古老儀式──燻製祖先屍體為木乃伊的珍貴鏡頭。圖/黃丁盛提供
黃丁盛認為秉持不排斥任何宗教的誠心,就能用鏡頭呈現各大宗教建築之美。圖為他所拍攝的印度錫克教黃金廟。圖/黃丁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印度錫克教黃金廟、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燻製木乃伊、伊朗玻璃清真寺等,在「世界百大奇觀」系列講座中,旅遊攝影家黃丁盛透過一幅幅照片,展現他三十多年來環遊世界所拍攝的奇風異俗、節慶祭典和綺麗風光,吸引二百多位民眾聆聽,「對我來說的奇觀,並非只是外在的驚奇景觀,還包含從中發現新奇觀點」。

黃丁盛是個資深民俗、旅遊攝影家,一九八八年起遊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曾任《大地》地理雜誌、《探索》雜誌、《人間福報》、《聯合報》等攝影專欄作家。近年也舉辦多場「黃丁盛鏡頭下的世界百大奇觀」系列講座,闡述照片背後或趣味、或驚險或感人的故事。

呈現宗教之美

期盼帶來和平

「不是我要刻意拍,而是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築本身都很精采!」黃丁盛笑稱,他曾拍過有「印度版金字塔」之稱的南印度教寺廟Gopuram(塔門),神廟共有十二座,有五十二公尺高的塔門(十七層樓),上面裝飾著精美多彩的印度神話人物塑像;作品中也出現世界最大單體佛教建築──印尼婆羅浮屠,意指「山丘上的佛塔」,與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吳哥窟並稱古代東方四大奇蹟等。

「我對宗教抱持著尊重包容的看法,到穆斯林國家拜阿拉,到印度拜濕婆,在尼泊爾、印度佛寺就拜釋迦牟尼佛等。」黃丁盛說,若能秉持不排斥任何宗教的誠心,就能靜下心用鏡頭,呈現各大宗教建築之美,他盼不同信仰的人們,在欣賞彼此宗教的莊嚴美麗後,能更和平融洽相處。

「所謂的世界百大奇觀,早期會被認定像是金字塔、萬里長城、聖母峰等勝景,這些我都有拍,但我還拍了很多人家想像不到的『奇觀』。」黃丁盛認為攝影可以傳達許多觀點,顛覆刻板印象,所以他的快門聲迴盪世界各地,不只為了攫取「驚奇景觀」,還要呈現他從當地百姓視角出發的「新奇觀點」。

與時間賽跑

搶拍快消失人文

走進印度錫克教黃金廟,大家除了看見那用七百五十公斤黃金鋪壁鑲頂的金碧輝煌,鏡頭更記錄了廟內世界最大的免費食堂「瑯加」,不論種族地位、宗教信仰,都能平等地獲得一頓飯菜;同時一窺錫克教徒包頭巾、蓄鬍、佩戴裝飾性小刀的宗教文化。

介紹伊朗主題時,他帶大家欣賞阿里.埃本.哈姆茲聖陵清真寺中,有如水晶宮的奇景;看見「粉紅清真寺」美名的莫克清真寺,那夢幻絕美的光影;為紀念伊朗陣亡將士,街頭有無所不在的烈士旗幟。

在揹著相機環遊世界的過程中,黃丁盛發現許多早期尚存的人文景觀,如今已逐漸消失,所以他和時間賽跑,拍下有「海上吉卜賽人」之稱的「巴夭族」、泰緬邊界的「長頸族」、衣索比亞「大唇族」,甚至勇赴巴布亞紐幾內亞「食人族」地區,記錄當地古老儀式—燻製祖先屍體為木乃伊的珍貴鏡頭等。身為攝影師的他,內心隱隱有股使命—希望為時代留下曾經有過的東西,用快門定格「會隨時間消失的人文景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