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羿瓅
近年常見老師慨嘆學生學習態度不佳,進而認為也不必費力教導。尤有甚者,搬出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意思是:「你不想學,我為什麼要教?」筆者初聽,深覺誤會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對此,宋朝理學家朱熹還曾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詞。」也就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苦想冥思,想明白了卻困在某個關鍵處表達不出來時,也不去啟發他。
由此,我們看到求學者對知識的吸收、思辨,也看到為師者適時指點的時機。孔子要求學生勤學習、能思考、會表達,而非只接受填鴨式的灌輸;且於積極思考後,還要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其實,原文之後還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即,當老師啟發、點撥後,如果還不能舉一反三,那就不必繼續往下進行、反覆舉例了。
有人說,孔子意指這樣的學生「不用心」;筆者則認為,他只是道出有的人不善於學習,不能以此思彼、觸類旁通而已。世上的人何其多,各型各類,有的是天才,有的苦學尚能有所成;有的不會讀書,有的手藝冠天下……是以何必勉強不善讀書的人?
身為教育的先行者,至聖先師想的和我們不一樣。歷經五千年歷史,孔子的思想至今仍不退流行,若用一個字表達,就是「仁」,為推行以仁治國,他周遊列國幾乎跑斷了腿、說破了嘴;而若用兩個字表達,就是「忠恕」,強調盡己和推己,凡事盡自己能力去做,對別人則要有同理心。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只要想學,他就教,不會有貴賤老少等分別,連初見面就單挑他的子路都能拜在門下,更成為陪伴他最久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不讀書,他責備「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但仍持續教導。
誰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像顏淵、曾參那樣啊,好學、聰慧,人品又佳,但實際上不可能。孔子一生中,弟子約三千多人,不乏欠思考、反應慢的,但他總以資質和個性的不同來給予教導。
曾有一次子路問:「聽到很好的主張,是不是該馬上去做?」孔子回答:「父兄在,應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後來冉有也問,他卻鼓勵:「你要馬上去做。」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冉有和子路的答案不一樣,就因子路是個急性子,容易衝動;冉有則個性畏縮,考慮過多。可見,其教育方法依學生個性與才能不同,有著很大的彈性。
今人大多從《論語》、《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中,獲得孔子之思想言論。儘管各家在細處解釋不同,但孔子的思想、形象,還是有基本的統一性,前述「你不想學,我為什麼要教?」不可能是他的態度。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我們不妨理解為:要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非一味講述或反覆舉例,而培養思辨、表達,懂得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更是重要!
孔子實是世界的瑰寶。很多時候,筆者在咀嚼與體會中,深深感到經典不只要繼承、傳承,也需要傳播。多年來,筆者群在此分享經典,亦是有心盡一己之力努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