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永興
「雙心石滬」位於澎湖七美鄉,我雖從未造訪過,但多年來在月曆、明信片、報章雜誌、網路上已看過無數次,也是國人熟知的台灣名景之一。
年輕時,看雙心石滬無疑是浪漫的表徵;蔚藍晴空下、碧波萬頃中,經過無數潮起潮落的洗禮後,兩顆心依舊緊密相依、形影不離,既是青春炙熱的愛情見證,也是永恆的約定。
年紀漸長後,某日,將我的明信片收藏本取出觀看,當凝視著雙心石滬風景時,內心卻有新的體悟:「啊,這兩顆心,應該是親子之心才對吧!」天下父母心,一生總是默默在背後為兒女付出,無怨無悔。而不斷茁壯成長的子女們,在人生日日飽滿美好、在望著前方一望無際的大海與前程之際,卻往往望不見身後那讓自己吸吮著養分,身形逐漸萎縮的雙親。從那刻起,雙心石滬對我而言,象徵的意義已悄然從愛情變成了親情。
因緣際會,從二○二一年夏日接觸佛法,並發願此生不再食眾生肉,不覺已經三年。某日在整理房間舊物時,隨手攤開那張留存多年的雙心石滬月曆觀看,欣賞之際,內心忽然又跑出了不同的想法:「其實,無論造型如何優美,這石滬,終究也只是個巨型的捕獵設施罷了!」魚群一旦不慎游入,將鮮有機會能在退潮後逃離魔掌,並可預期的,將在不久後成為人類的盤中飧。
所以,對鎮日在大海中悠游的魚兒來說,雙心石滬可一點都不浪漫啊!這兒既是牠們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誤入的大型牢籠,也是生命的終結站。
雖是同一個風景,但在我人生不同階段,看起來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分別詮釋了愛情、親情與慈悲心,所謂「一切法由心想生」。對現在的我來說,雙心石滬的愛情意象已經淡了,主要是在詮釋著親恩與悲憫。希望您我都能由衷感念父母的深恩,及時盡孝;也祈願世界上吃肉的人口一天比一天減少,素食者不斷增加;而人類對於其他所有物命,不管珍稀與否、瀕絕與否,都能夠抱持著慈悲心與平等心對待,彼此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