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請問,你是『駕馭』孩子,還是管教、教育、啟發他們呢?」這四個詞,有截然不同的內涵。「駕馭」,是將孩子視為車馬操縱;「管教」,是約束並教導行為;「教育」,指知識或待人的方方面面;「啟發」,則是誘導使其通曉。
「教育孩子,不是駕馭孩子。」是在兒子幼兒園看到的標語,自此就經常在思考這四個詞的差異,且在何種情境下,應該選擇哪一個。理想上,應選教育、啟發,或至少也是管教。但在父母自己的情緒瀕臨邊緣的時候,有多少次,我們會選擇單純的把孩子當車馬般來「駕馭」呢?
「數到五,再不起來,我就要把飯收起來了喔!」「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我想好好說話》一書中提到,家裡經常充滿豺狼式的語言。這種語言,達不到教育和啟發的效果,甚至連管教的效果都達不到。很多時候,只是需要「秩序感」的父母,想控制小孩的外在行為而已。
近日,我使用「兩個選擇」的方式教育五歲的兒子。當他與我主張不同,與我對抗時,我不再使用豺狼式語言迫他聽從,而是提供「兩個選擇」,兩種選擇的結果並不相同,請他自己思考並做出選擇,做了選擇就要承擔後果。有些時候,他不會選那個「媽媽希望的結果」,但我仍尊重他的選擇。因為若期望他獨立,就要讓他學會選擇與承擔,這才是教育,而非駕馭。
啟發,是另一個層次,是思想上的成長與突破。年紀到了,他會有新的想法,父母亦可以將自己對生命的領會提供給孩子思考。我亦曾運用「雙贏」與「雙輸」的概念,請孩子好好想一想一段人際關係的處理原則。漸漸地,讓他們知道,許多事情沒有絕對的答案,需要自己去尋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