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富裕國家地區,民眾對居住成本的不滿程度衝上新高,甚至超越對醫療照護、教育成本的擔憂;由此而生的效應,可能擴大至政治層面,影響選舉結果。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根據蓋洛普分析的數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37個成員國的3.7萬名受訪者,半數對可負擔居住的供應感到不滿;自從主要央行相繼升息以對抗通膨迄今,這項不滿程度的比率急遽攀升。
蓋洛普的數據顯示,30歲以下和30~49歲族群,對住房負擔能力最不滿,其中許多人嘗試晉升有房一族;50歲以上受訪者,約44%不滿意,但在30歲以下族群,不滿意的比率升至55%,30~49歲族群的不滿意比率更達56%。
雖然利率上升,已讓一些國家地區的房價降溫,但居住成本依然比新冠疫情前更高;研究人員將可負擔住房危機的部分原因,歸咎於欠缺新屋營建,OECD社會政策部門資深經濟分析師阿德馬表示:「基本上房子蓋得並不夠。」他認為,營建業者通常著眼於較富裕家庭,這加劇較低所得族群的壓力。
對住房議題的不滿,可能會在今年的選舉產生重大影響。在英國,據官方統計,目前房價是平均年薪的8倍,比1997年最後一次工黨執政時提高逾一倍,連續執政14年的保守黨在今年7月的大選,遭遇創黨以來最慘烈的崩盤式慘敗。
在德國,對可負擔住房供應的不滿,也從去年的42%增加到46%,是歷來最高,德國總理蕭茲領導的執政聯盟,在本周舉行的地方選舉敗給極右派。
在11月即將舉行大選的美國,房價同樣持續飆漲;近60%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他們對可負擔住宅的存量感到不滿,同時,在生鮮食品、燃料等生活必需品萬物齊漲之際,租金飆高,衝擊到民眾的可支配所得。
根據凱斯席勒房價指數顯示,美國目前的平均房價,比拜登在2021年1月就任總統時,高出約38%;哈佛大學住房研究聯合中心的研究顯示,首購族青睞的低首付中間價格的房屋,現在每月房貸支出達到3096美元(約新台幣9.9萬元),遠遠高於2021年1月時的約2000美元(約新台幣6.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