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多項財務風暴中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周五住家、辦公室及民眾黨中央黨部被搜索,然後被帶往廉政署偵訊。
他前往接受偵訊前自稱「坦蕩蕩」,沒有問題,反要執政當局交代有什麼證據可以這樣做。
京華城賄賂案確實疑雲重重,柯文哲是這起荒誕離譜案件的最後一塊拼圖,沒有他的三次用印放行,這個改建案涉及的容積獎勵不會成立。柯文哲的誠信在政治獻金假帳案、選舉補助款購房案已經消耗殆盡;誠如該黨副祕書長所說,「信用已經破產」。如今面對重大疑案,實應誠實告白,不能再遮掩或是撒謊,否則信用將更難挽回。
此案的關鍵人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和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及行賄相關人全遭收押禁見,可見事證確鑿。柯文哲如果真的「坦蕩蕩」,未收取任何好處,但為京華城放了太多的水,人們不得不質疑他為何大開閘門。京華城案事關貪瀆嫌疑,柯文哲給予京華城空前的百分之八百四十容積率,估算業者獲利上百億,而且大開的幾個巧門,脫離常規與法令,都經柯文哲認可,如何自圓其說,自證清白,是對他的重大考驗。
最重要的疑點是,京華城營運前後不到二十年,改建既不符合都更,也不符合危險老屋,柯文哲卻利益大放送,給予多兩成的獎勵。
本案的緣起是京華城購物中心經營失敗之後拆除,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土地使用的細部計畫修訂案,希望將容積率從百分之三百九十二提高至百分之五百六十,遭市府回絕。京華城二十三名股東向監察院陳情,指稱原有的容積率有損其權益,監察院向北市府提出糾正。
二○一六年,京華城股東再次向北市府陳情,要求提高容積率。柯市府兩年後依循監察院的審核意見辦理都市計畫變更,釐正京華城基地的法定容積率為百分之五百六十。但在二○二一年,北市府所屬的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京華城容積率提高至百分之八百四十,其中的關鍵在於容積獎勵。
根據監察院報告,此案是「新建案」而非都市更新案,台北市都委會卻以傑出城市貢獻、智慧城市貢獻、宜居城市貢獻等獎勵方式,比照都市更新的綠建築、智慧建築、耐震設計標章獎勵,同意其取得五千五百八十坪的獎勵容積,被認為明顯逾越或牴觸內政部「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審議原則」容積率上限規定以及上位法規。
柯文哲即使不諳法令,也應知道北市府以「公益性」與「對價性」考量,核給京華廣場容積獎勵,事實上毫無法令依據,且容積獎勵的額度與申請人的貢獻(負擔)程度之間失衡,難以認為有市府宣稱的「對價性」。這些重大疑點必須坦然明白交代。
「透明公開」是柯文哲朗朗上口的慣用語,但京華城案、政治獻金爭議以及尚不明朗的北士科等案件,柯文哲都是極不透明又不公開,而疑雲重重。
他或許不涉及公務員對於違背職務行為,行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的刑責,但公務員對於主管或監督事項,明知違背法令,直接或間接圖利自己或私人不法利益,就算其未獲得任何好處,只要是不法圖利,仍須負起罪責。
柯文哲不能再有任何欺瞞,必須把法令依據說清楚,說服檢察官不以貪汙或是圖利罪嫌起訴,方可恢復信譽,保住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