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學的是「惱羞成怒」,因此不少人誤以為「老羞成怒」是錯別字。相信多數人都堅持「惱」羞成怒才對,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做錯了事還不認錯,反而生起氣來,或是羞愧到了極點而惱恨發怒。如:《官場現形記》第六回說:「那撫臺見是如此,知道王協臺有心瞧他不起,『惱羞成怒』。」
不過,根據教育部審定的國語辭典卻指出,「惱羞成怒」也作「老羞變怒」、「老羞成怒」、「惱羞變怒」。由於「老」帶有「累積很多、很久」的意思,因此解釋為「羞愧累積久了,轉成生氣」。古本《水滸傳》第三十三回即有:「不料魯智深……奔回本陣,引得梁山隊中人,一齊揚聲大笑,聞達『老羞成怒』,回馬向對陣大旗下辱罵。」
《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也說:「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把他參革。」
可見現代雖用「惱」羞成怒,不過說成「老」羞成怒,也不算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