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感染深遠憫農詩

文/李胤霆 |2024.08.19
694觀看次
字級

文/李胤霆

前段時間受友人所託,協助在周末照顧十來名從國外回台參加營隊的小學生,除了陪伴活動,也得看顧兩日的飲食起居。第一天吃午餐時,看見好幾個學生因吃不慣中式料理,毫不猶豫地把食物原封不動地往廚餘桶裡倒,我立即在中午的談天時刻,趁機介紹李紳與兩首〈憫農〉詩。

李紳是中唐詩人白居易、元稹的好友,《舊唐書》記載其特色:「形狀眇小而精悍。」白居易戲稱他為「短李」。恰逢白居易發起「新樂府運動」,提倡詩作內容應反映社會現實,李紳積極響應,詩作多表現對百姓日常的觀察與憐憫。

當時的唐朝,經歷過近十年的安史之亂摧殘,大型戰事雖已平歇,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仍頻,人民生活依舊萬分艱苦。可是,官宦絲毫不體恤百姓,反為填補因連年戰亂而空虛的國庫,加重賦稅,尤其對農民強力剝削,使他們苦不堪言。李紳自幼喪父,成長過程飽嘗民生疾苦,眼見農民長期被惡待,創作了兩首〈憫農〉詩,既表達悲憫,也譴責施政失當。

〈憫農〉第一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首先以春天種下的一粒種子,等到秋天已收穫萬顆,描繪出一幅豐年盛景;再利用全天下都沒有閒置的田地,讚揚農夫們的勤奮不懈;最後筆鋒一轉,道出即使豐收,農民還是慘遭餓死,直面現實的殘酷。前三句本充滿歡愉、積極的氛圍,但末句豐收跟餓死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突顯在苛捐雜稅之下,農人幾乎沒有生存的可能。整首詩盡顯耕作之人的處境艱困,益發沉痛。

至於〈憫農〉第二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前兩句寫出農民辛勤耕作的狀態,述說為求有好的收成,縱使烈日當空,依然得扛著沉甸甸的鋤頭,剷除田內多餘的禾苗和雜草;曝晒下,一滴滴的汗珠浸溼了衣衫,且滾落到土地上;後兩句自問自答,指出人人食用的一粒粒稻米,全仰賴農夫辛勞耕作,提醒人們千萬要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飯食。

這兩首詩,具體且形象地刻畫務農者的困境與辛苦,很快廣為流傳,終被上呈至皇帝面前。好在,唐德宗尚知愛民,了解農民的真實情況後,沒有懲戒批評時政的李紳,而是即刻下旨減去部分賦稅,農人的經濟重擔,總算稍稍輕減了些。

說這段故事與講解詩的同時,我悄悄留心著幾位傾倒餐食小孩的神情,發現他們聽著聽著,舉止漸漸顯得有些侷促,決定暫時不個別糾正飲食態度,想瞧瞧後續他們的行為會不會產生改變。值得慶幸的是,在剩餘的用餐時間裡,我再也沒有見到小朋友恣意浪費餐點。

千年前李紳的〈憫農〉二詩,打動了皇帝,讓皇帝正視農人們的生存危機;千年後李紳的兩首詩,依然可發揮作用,警醒孩子們應該珍視食糧。李紳當年不知道有沒有預想過,自己這兩首詩,能有這般深遠的感染力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