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清湖
七十年前,老劉是跑步登上軍艦來到他鄉異域的台灣;四十年後,他是坐著飛機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後來,他是坐著輪椅在父母墳前獻上最後一炷香。
那是國、共內戰的年代,老劉隻身在外讀高中,聽聞共軍即將渡江,為了逃難,與同學匆匆從江西經福建到廣東。適值台灣第四軍官訓練班教導總隊在廣州招生,他們被當流亡學生編入從軍,從廣州乘船艦至高雄左營。
一日和同來自北方的袍澤到鳳山街上,看到水果攤上擺放整排整堆,久聞其名卻未吃過的香蕉,有綠的、微黃的、黃的,他們不知要買哪一種。商量結果認為綠色的「較新鮮」。買回去後,皮也剝不下,用刀切一小段咬,只感到澀味,乃丟置桌上。幾天後,香蕉逐漸變黃、變軟,且漸散發蕉香,他們才第一次嘗到台灣香蕉的滋味。
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的八二三炮戰,他屬裝甲車旅戍守小金門,因共軍未登陸,他們只負責運補,沒任務就躲在坑道休息。老劉平常不願在地道內拉屎,儘管外頭炮火連天,仍冒險外出「野恭」;有次被炮彈碎片畫過大腿,幸未傷及要害,從此只能乖乖的在地道內蹲坑。
老劉駐守的陣地距廈門僅約五公里,晴天還可目見到鼓浪嶼;四十年後返鄉,與家人聊起過往,才知道他的三弟當年就是駐紮在廈門的炮兵。一個在這頭,一個在那頭,兄弟遙望不可及,卻兵戎相見,真是大時代的悲劇。好在歷盡劫難,兄弟仍在,只是不勝唏噓話當年。
愛國獎券發行後,老劉常買。當年的第一特獎是獎金二十萬元,老劉中了頭獎十五萬元。這筆獎金當年可在台北鬧區買房或郊區買地;但因當年時局仍動蕩,老蔣總統天天喊著「反攻大陸」,他相信不久就可返鄉,因此錯失投資時機。他常感嘆說:「發家致富除了運氣,也需智慧與遠見。」
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後,老劉急急的收拾行囊,從香港坐火車先抵廣州再到南昌;沒想四十年後還能踏上故土,但見街面一片蕭條,比他當年逃難時還落後。還好在廣州即聯絡上老家姪子接他,否則四十年後的回鄉路還不知怎麼走。回到老家,發現比他離家時更破舊了,與親人聊到深夜,下大雨了,原為他準備的房間也漏水了,害他一夜無眠孤坐至天亮。
他有四個兄弟,他的大哥說:他們爹未死前常念叨「書讀的愈多,跑的愈遠」。文化大革命時期,他們家因屬地主階級,且因他加入國民黨軍跑到台灣,被歸為「黑五類」,致一家人飽受批判鬥爭,連走在路上都被喝令靠邊走。讓老劉更覺對不起家人。
他常回鄉探望,送錢送禮,希望對老家有所彌補。後來蓋了座宗祠,為鄉親們鑿了二十多口水井,捐資蓋教學大樓;也幫姪子們介紹到廣州、深圳的台商朋友處工作。老家日漸富裕了,而他漸老了;最後以九十高齡坐上輪椅返鄉,直到有一天,他連輪椅也坐不上了!